新内容形态、人才挖掘、IP孵化…动作频频的短视频正给传媒业带来哪些影响?
新内容形态、人才挖掘、IP孵化…动作频频的短视频正给传媒业带来哪些影响?
推荐 2019-07-15 15:55:23
根据5月27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6.48亿;
根据7月9日抖音在首届抖音短视频影像节启动仪式上的数据披露,截至2019年7月,抖音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超过3.2亿。
如今,短视频已经成为网络视频的主力军,占据中国网民上网总时长的11.4%,超过综合视频8.3%,使用时长、用户规模全面反超长视频,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一大应用类型。
数据当前,我们必须对其保持更高的关注度。以这篇文章为原点,1号将持续推出关注短视频领域的4篇文章,深度聚焦短视频正在影响的当下,即将影响的未来。
1号对未来的中国影视行业有一个基本判断——
未来,在中国的大文娱格局下,将会形成两大脉络:
其一,是基于大屏的长视频,它会越来越往视听震撼、仪式感强的方向发展,继续延续百年横屏影视文化的经典之路,呈现集体文化的景观;
其二,则是基于小屏的短视频,它会越来越往社交性、互动感、看玩用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开辟一条独属于小屏的新型视听语言,1号尤其看好竖屏的小屏视听语言上的发力,以此呈现个体文化的极致。
1号观察到,在近日以来,短视频领域动作频频、加速明显,并且相当有章法地沿着两大方向进行开疆拓土——一面,是基于单点作品的深耕;另一面,则是基于整体生态的培育。
1、单点作品深耕:以《每个我》为例的短视频内容探索
2019年5月1号发起了「1号竖屏月」。
这里需要简单为读者朋友梳理一下「短」与「竖」的关系。竖屏作品必须短,因为它要满足用户在小屏端「抖一抖」的生理需求;短的作品最好竖,因为它节约了用户翻转手机的时间成本。因此,「短」与「竖」在小屏之上,是天然的「姻亲」。
彼时,我们对国内外的短竖屏作品都进行了一番较为彻底的摸底。稍微遗憾的是,虽然我国短视频UGC的发展程度不逊色于国外,甚至更为热络,但是我国短视频PGC和OGC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国外。
在我们的案例研究中,仅有几部屈指可数的短竖视频作品。
然而,近日,当1号继续对此话题进行追踪,则留意到抖音推出了一部短竖屏内容《每个我》,在目前仍是蓝海的短视频领域内,它呈现了很强的突破性 :
首先,对于「短」而言,它采用了半纪录半采访的模式,显著提高了短视频的信息承载量。
对于短视频作品的创作而言,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既信息量大又叙事完整,既人物饱满又不显混乱。在这点上,《每个我》处理得非常到位——
在拍摄上,它通过外景跟拍+人物采访的两种模式,进行无缝穿插;
在视角上,它选取了同事、亲友、达人自己等多个不同人物视角,从事业、亲情、理想、成长的多个认知层面,进行一个达人人物的建构。
观摩《每个我》目前上线的3期节目,可以看到短竖综艺相较长横综艺的一大特征就是后期剪辑的逻辑跳跃更大,但通过快速剪辑的手法则从上述的不同拍摄手法、不同视角、不同人物,拼接成一个能在5分钟内抓住观众的人物形象。
其次,对于「竖」而言,它则量身为其开发了一套适配的短竖内容视听语言。
比如分屏,在一个画面中同时呈现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分屏画面,运用的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首期节目,节目用三个分屏展现了本期人物毛毛姐的三个身份——多余、毛毛姐、余兆和,其中,「多余」和「毛毛姐」是他的抖音人设,而「余兆和」则是他的本人真名。分屏的运用,瞬间强化出了这位达人多面性的人物特色;
又如「录屏」,但这又不是PGC的简单「录屏」,而是类似于「录屏」的手机元素的运用。比如,以手机视频第一视角拍摄人物,展示视频通话界面或社交软件界面,人物与屏幕同时展现等等。这些人们日常在运用手机竖屏之时耳熟能详的视觉画面,被有机地运用到《每个我》之中,比如第二期节目李佳琦展示淘宝页面、展示抖音作品,这种「类录屏」的内容成为别具一格的竖屏视听语言。
最后,对于「平台」而言,它也找到了适宜于传播平台的内容类型——达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