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日常点滴见医者大爱
每天早上,喀什二院心内科主任赵刚都要从自己的办公室出发,开始例行巡诊。他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双手插在口袋里,一副轻松谦和的表情,一路上和擦肩而过的医生护士们打招呼。时不时会有人停下脚步,拿出手上的病例征询意见,赵刚会简短说明自己的看法,语气一贯温和平缓,然后继续赶路。
从CCU到高血压病区,从起搏电生理组到心力衰竭组病区,从急诊到冠心病组病区,这些病房里,有许多病人是被他亲手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在病房巡诊的过程中,每一个由专业术语和医学影像建构起的病例,都变回了面前活生生的人,与病人面对面的交流,让赵刚思考每个病例都自然而然地带有了“温度”。
赵刚是上海第九批第二轮的援疆医生,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华山,两座大山”,这句上海医学界的戏言也侧面印证了中山医院心内科的实力。赵刚正是带着“以院包科”的使命来到喀什二院的。
今天的巡诊,赵刚特地去高血压科病房探视了一位老朋友。这位年逾五旬的维吾尔族阿姨因为急性胸痛来到二院,
通过心脏造影,被诊断出是罕见的“孤立性左主干开口重度狭窄”病例,简单来说,心脏中原先一根粗壮的主动脉因堵塞只剩下极其细小的通道,而这个通道随时有被完全阻塞的危险。血管一旦完全阻塞,死神的脚步就会接踵而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命悬一线”。解决病患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血管内精确地植入相应尺寸的心脏支架。即使在上海,这都是一台风险高、难度大的手术。赵刚没有犹豫,而是跟病人及家属清楚地说明,手术的机
会只有这一次,做,有机会生,不做,存活希望为零。
阿姨很快就被送入手术室。赵刚首先在患者主动脉的位置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增加心脏供血,确保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从而增加手术成功的赢面。随后,正式的PCI手术开始。所谓PCI,中文全称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简单理解成通过在人体的主要血管位置置入一根导管,直通心脏主动脉,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赵刚小心翼翼地将导丝送入患者的体内,由于病患血管的重度狭窄,他先使用之前置入的球囊对通路进行扩张,打开通道后,对病人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从而明确了支架内径的大小和长度。
由于病患的左主干血管很短,支架的定位难度很大。如果支架定位靠内,就没办法完全覆盖病变,还会损伤左主干远端分叉血管支架;如果定位靠外,则容易把支架脱落到主动脉内,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赵刚当下决定使用Szabo技术完成支架精确定位。这个技术简单来说是将导丝在体外穿过支架的第一个网孔,于体内固定于主动脉根部,以确保支架释放时完全覆盖病变,同时不影响左主干远端分叉血管。
球囊充气,支架释放,植入左主干一枚支架,再进行血管内超声波复查,支架完美地贴在血管壁上,左主干开口狭窄被完美地撑开,手术获得了成功。
今天,赵刚特地去看了术后的阿姨。见到救命恩人,阿姨难抑激动的心情,她拉着赵刚的手反复说,如果当时不是他在,也许自己就真的活不到现在了。
在喀什二院,像阿姨这样的危重病例不在少数。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一旦心脏出了问题,单靠先进的医疗器械并不足以救人一命,丰富的诊断经验、高超的手术技法和完整的医治方案才能够让病人以命相托。赵刚今年初回喀什二院,就曾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将一家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今年2月27日下午,喀什二院的急诊科紧急送进一名病患。病患的儿子小郝带着哭腔告诉医生,母亲中午的时候上吐下泻,口唇发麻,很快就陷入了昏迷。急诊医生在监护仪上观察到,病患发生了室速室颤,这是心脏功能即将完全失效的最后警报。急诊科努尔买买提·阿不拉主任立即对病患实施心外按压等抢救手段,病人一度转危为安,但很快再次出现了恶性心律失常。上海援疆专家、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陶然君赶到现场,在帮助组织抢救的同时开始仔细地和小郝梳理母亲的病史,他得知患者没有吃不干净的东西,但是在两天前和大家一起喝过两杯自制的药酒。
患者家属的回答令陶然君犯了难。看症状,是典型的中毒反应,但中毒多数是当天发病,病人离喝酒时间已经过去两天,还因心脏毒性导致心率忽快忽慢,这种情况实在少见。鉴于患者当下有多种恶性心律失常,陶主任找来好兄弟赵刚一起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