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7-06 20:22 的文章

中非海洋人才合作交流硕果累累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构建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结成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海洋领域,通过设立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等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中非海洋科技论坛等交流平台,以及举办海洋管理、防灾减灾、环境监测等培训班,中非人员往来愈加频繁,交流日益密切。如今,一批批中非海洋科技人员跨越大洋,谈合作、谋共赢、促发展,共谋中非海洋合作新篇章。

  来自尼日利亚的“大山” 

  2012年设立的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项目,圆了很多非洲青年的“留学梦”。这一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海洋领域优秀人才的项目,为中非海洋领域合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来自尼日利亚的大山就是其中一位。2017年,34岁的大山第一次来到中国,就读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来中国之前,大山在尼日利亚卡尔加里大学取得了海洋生物学学士学位,后在英国班戈大学取得了物理海洋学硕士学位。而后,他成了尼日利亚大学的一名教师。2016年,他看到了浙江大学海洋奖学金的招生海报。对中国,他早就很向往,随即填写了申请。

  2017年9月,凭借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成果,大山如愿获得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来到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不同的语言环境,迥异的风俗习惯,一切对大山来说都是新鲜的。他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现在,他已经能和中国同学简单地用中文沟通,也习惯了用筷子吃饭。

  入学后不久,大山参加了2017年海洋奖学金游学活动。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研究中心的观光型载人潜水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极地科考设备……这些以前从未见过的顶级海洋和极地调查装备,让他大开眼界、连连称赞。大山说,浙江大学的专业课程、先进的实验仪器、丰富的学术活动,让他获益良多。

  3年后,大山将毕业。届时他将回到尼日利亚大学,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开展海洋科研与教学,并希望能为中国与尼日利亚海洋科研合作做出贡献。“我真心感谢中国政府设立的海洋奖学金项目,期待能有更多的尼日利亚学子来华深造。”大山说。

  “海洋奖学金”形成影响力 

  与大山一样的非洲留学生还有很多。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勇作为导师,先后直接或协助培养了4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2017年,首位硕士毕业的海洋奖学金获得者——尼日利亚留学生Jimoh,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与唐勇共同培养的学生。现在Jimoh就职于尼日利亚海洋研究所。

  对于非洲留学生,唐勇说,他们大多怀着一颗迫切想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初心来到中国,学习非常努力,动手能力强,做实验认真。“尤其是在参与中非海上联合调查航次,看到取得了自己国家的数据样品时,他们都非常兴奋,显示出了极大兴趣。”

  据了解,非洲的海洋调查设备相对落后,海洋专业人才稀缺,海洋科研能力建设需求迫切。拥有较高海洋科研水平的中国,成为非洲青年海洋科技人才出国深造的重要目的地。

  涓流成海、积土成山。6年来,一批又一批非洲留学生来到中国。他们满怀希望而来,也带走了累累收获。

  截至目前,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共招收了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119名留学生。其中,来自非洲的有27名,分别来自埃及、肯尼亚、尼日利亚、利比里亚、苏丹、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加纳、摩洛哥、毛里求斯、塞舌尔等11个国家。

  自2012年启动以来,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进展顺利,在国际海洋合作领域形成一定影响力,受到了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形成了覆盖范围广、培养学生层次高,与国家管理部门相关业务工作结合紧密、相关配套活动渐成体系3个鲜明特点。

  2017年,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被教育部列入“丝绸之路”奖学金序列。当年,第三届中非海洋科技论坛期间,中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非洲分委会达成共识,鼓励更多非洲年轻学者申请该奖学金,中方每年拿出一定名额专门招收非洲留学生。

  6年的时间只是我国海洋领域对外人才培养事业的一个瞬间。作为中外海洋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海洋奖学金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影响力逐渐扩大。

  涉海人员交流日益密切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非海洋合作的长久开展,关键在人。近年来,我国海洋管理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签署双边和多边海洋领域合作文件、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等,中非双方人员互访频繁,交流日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