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7-05 18:01 的文章

发挥福建优势, 打造台湾人才登陆第一家园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同宗同俗。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台湾同胞来闽创业、就业和生活。2019年6月15日至21日,第十一届海峡论坛在福建举办,超过10000名台湾各县市和各界别的民众参加海峡论坛,规模超过以往历届,骨肉亲情历久弥深。

  两岸一家亲,亲在骨血里,更亲在两岸人才共担民族复兴大任的行动里。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福建省做好新时代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切实深化闽台人才融合发展,把福建打造成台湾人才登陆的第一家园。

  1、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确保人才“来得了”

  深化闽台人才融合发展工作,首在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央赋予福建六区叠加的政策优势。福建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对台区域优势,用好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持续先行先试,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体制机制,以改革红利释放人才活力。

  着力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工程,破除体制障碍,让更多台湾人才进入福建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近年来,福建率先出台特聘一批台湾专才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专业和管理岗位选拔台湾专才。截至目前,福建已经引进87位台湾人才到事业单位工作,21位台湾专才进入平潭行政机关,462位台湾全职教师到省属高校任教。

  人才评价既是“指挥棒”,又是“风向标”。人才评价机制合理与否,能决定用人导向,并影响人才使用激励的效果。要着力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正向激励作用,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福建探索建立适合在闽工作、创业的台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率先开展台湾地区居民经济、农业、工程、卫生等专业职称评审试点,为台湾人才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人才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开发人才潜能,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物质激励层面,福建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台湾人才政策;在精神激励层面,在闽台湾人才可参评各级劳动模范、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2018年以来,已有18位台胞获评省级“杰出人民教师”“劳动模范”“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打通了台湾人才在闽学习工作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极大激发台湾人才、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2、打造完善的政策环境 确保人才“用得好”

  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都取决于能否营造有助于人才顺利成长和发展的好环境。好环境和好人才总是互为因果的,好环境加好人才,一定能成就创新驱动。有效的人才政策能够为人才提供适合自身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利于盘活人才资源、挖掘人才潜能、发挥人才作用。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台引才工作,出台了一揽子对台人才创新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点工程,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与聪明才智。

  福建制定了深化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的专项行动计划,把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项目纳入全省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作为全省重大人才政策持续推动。出台了福建“66条实施意见”,其中涉及人才工作45条,为台湾人才来闽就业创业扫清了障碍。同时,福建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相继出台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引进台湾全职教师等系列政策文件。据统计,在人才政策的引领下,2017年106家在闽台资企业返台招聘1767位台湾人才,这是大陆台资企业首次大规模地回台招贤纳士。

  在一揽子创新人才政策陆续推出的同时,一系列重点人才工程也相继启动,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打造一批在闽台资企业人才高地,鼓励和支持其对接台湾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业转移,成立联合研发基地,设立首席科技官职位,吸引台湾高层次人才带尖端技术和项目入驻。对接一批高层次人才与关键性技术,通过重点吸纳引进台湾光电、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首批20名台湾“百人计划”专家入闽以来,高校类专家共获得国家级课题11个和省级课题34个,累计各类课题经费2591.5万元;企业类专家共有发明及著作权专利349个,带动企业创效120余亿元。支持一批台湾青年人才来闽创业创新,鼓励建立各类海峡两岸青年人才创业基地,目前全省共有73家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其中包括12个国家级、23个省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