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7-03 15:43 的文章

让优秀作品在全世界交流

由中国国家大剧院主办的“2019世界剧院北京论坛”日前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以“交流合作、共享共赢”为主题,邀请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90家艺术机构的200余名管理者及艺术家共聚一堂,围绕“剧院运营管理新理念”“艺术教育与观众培养”“艺术创作与生产的未来之路”等剧院发展共同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为各剧院深化合作、交流互鉴奠定了良好基础。论坛闭幕式当天发布了《北京宣言》。与会艺术机构代表一致支持建立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世界剧院联盟组织,以期更好地促进各机构间形成深层次、规范性、常态化的交流合作。

1.数字技术传播 让好作品等同于好票房

好的作品不等于好的上座率。论坛期间,嘉宾们发言中几乎都提到,剧院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巴黎国家歌剧院候任国际发展部部长夏曼宁说:“法国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结果显示,50个想要观看各类演出的法国人里,只有8个会选择古典音乐会,8个选择舞蹈,而愿意听一场歌剧的观众只有4个。”

论坛中,不少嘉宾认为剧院要有前瞻性,就必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广泛吸引年轻观众。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直播手段推动艺术传播,目前已经成为趋势。嘉宾们在分享运营经验时,不约而同提到了数字技术在拓宽歌剧传播领域及受众中发挥的作用。

德国柏林歌剧基金会总经理乔治·费尔特哈勒谈了自己的理解,“我们的使命就是把歌剧艺术形式根植在快节奏的社会当中,利用数字化工具尽可能地把歌剧介绍给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在利用数字技术传播歌剧艺术的道路上,欧洲歌剧联盟分享了他们的经验。2017年10月,欧洲歌剧联盟联合29个成员机构搭建了opera vision(歌剧愿景)这一在线平台,迄今为止,为热爱歌剧的观众提供了71场演出、170个视频、超过300万个网页,平均每一个作品被观看次数达2.4万次。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教授侯克明分享了领先世界的“4K+5G”技术在剧院直播中的应用。5月,原创民族舞剧《天路》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同时,在首都电影院也进行了全球首次“4K+5G”直播。同时,直播还在手机端、电视大屏端等多渠道同步呈现。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直播手段推动艺术传播,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共识。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虞晓刚肯定了数字技术对于艺术传播的价值:“许多观众可能以前没有进过音乐厅,没有听过音乐会,但是线上直播给他们带来了走进艺术、感受艺术的机会,从线下到线上,通过接地气的传播方式,高雅艺术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实现了线上反哺线下。他们或许会从网上剧院走进实体剧院,如此下去,就形成了艺术传播的良性循环。”

2.加强人才储备 才能保持创作活力

艺术机构如何吸引观众?美国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艺术总监吴菡热情洋溢地分享了她的答案:“提供足够精彩的演出。”在吴菡看来,艺术机构“必须要展现出最好、最佳的艺术形式,把音乐会做到无与伦比,才能让观众热爱这种艺术形式”。与会嘉宾认同她的看法,舞台呈现是剧院存在最核心的基础,始终保持演出剧目高品质、并不断推动艺术上的创新是剧院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想要在创作上始终保持活力,就要不断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储备。

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平认为:“随着剧院数量的增长,我们需要以下几类人才,分别是导演、指挥、编剧等演艺创作人才和演艺表演人才,以及剧院制作、演出经营、宣传营销等演艺管理人才。我们特别需要那些既懂艺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美国卡内基音乐厅艺术与运营总经理安娜·韦伯表示:“卡内基音乐厅除了商业演出之外,还有很多培养人才的相关项目。比如,NYO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囊括了16到19岁最优秀的美国乐手,每年夏天,他们都会在一起培训并进行国际巡演。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音乐改变人们的生活。”

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图兰朵》导演陈薪伊在演讲中强调:“创作的目的绝不是商业和金钱,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演出要能引领群众跟着你走、向高层次的真善美的追求走,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责任。”传承是发展的基础,青年演员首先要传承好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才能真正创作出观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3.用艺术普及培养忠实观众

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数字发展部部长克里斯托弗·魏道尔分享了一组依托4000个样本得出的研究结论——人们不愿意走入剧院大门的理由,是心理上和高雅艺术有距离。艺术教育与普及的目的就是希望改变人们觉得自己“不适合高雅艺术”的观念,让更多人享受艺术、陶冶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