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校级“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区块链人才培养
在课堂上还可以采用高保真实战案例进行模拟演练?这么别样的课堂教学就发生在南京大学丁晓蔚副教授的授课过程中。作为《区块链+人工智能与金融创新》课程的任课教师,丁晓蔚与北京知链公司合作,利用高保真实战案例模拟演练的方式,开展区块链+金融科技的实训实践教学,进行区块链+金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据悉,《区块链+人工智能与金融创新》是依托南京大学普惠·三农金融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由丁晓蔚老师主讲的南大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南京大学校级“千层次”课程。
在授课中,为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基于区块链的金融科技,丁老师先是选取真实企业案例,带领学生们体验传统模式下的商业运行流程,一一讲解从商务谈判到发起订单、再到最后回款需要经过的十几个环节。随后引导学生总结传统模式的弊端,发现、定义并分析传统产业的痛点问题。在此过程中,同时辅以PPT讲解涉及的概念和知识。在同学们发现问题所在后,丁老师让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痛点问题给出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丁晓蔚老师主讲《区块链+人工智能与金融创新》课程
接着,丁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北京知链科技区块链金融实训平台进行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的“高保真”案例实训演练。同学们通过扮演角色体验了供应链金融信用结算和跨境电商保理融资两个案例。在跨境电商保理融资案例中,同学们分别扮演境外电商、境外支付、国内保理和国内供应商四种角色,按流程一步一步完成自己扮演的角色的操作。在实际演练中,所使用的企业应用案例全方位还原企业的业务场景及业务流程,甚至连企业业务、数据、流程、合同、文档、表单等也全部“逼真”还原;同时在业务场景中介绍区块链相关的技术如加密、解密、私钥、公钥、上链、区块链部署、区块链浏览器、区块查询和检索、智能合约编写、智能合约部署、智能合约触发等,使同学们能实时体验并深刻理解这些技术的应用和价值。课堂教学增强了同学们实训学习“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大家都十分投入,提高了参与度,加深了对区块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角色扮演的趣味性和高保真实战案例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由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程与新的教具等构成的全新环境中,教学创新有了显著提升,教学方法得到了丰富,教学与企业一线进一步接轨。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区块链创新应用模式对金融业务的改造,领悟新技术对商业模式的改变与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区块链思维与能力,使学生紧紧跟上科技创新的脚步和金融发展的步伐,并近距离跟踪行业前沿。将技术特别是编程(这里指智能合约编写)的教学,融入到高保真实战业务场景中,既不过于单调冗长导致学生完全陷到编程细节中,同时又能使大家看到整个全局应用、理解智能合约编写的要旨,激发将编程应用于金融、解决痛点问题的兴趣。
选修这门课程的软件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杨沛鑫同学对实训演练印象深刻:“我在实训演练中扮演的是境外电商的角色,我需要完成联系境内供货商,处理外汇这些工作。相较于过去书面介绍,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亲身去体验商业运转,更好地了解这些职业,同时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整个互联网产业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金融工程专业的容瑜同学更多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待这门课程:“作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过去对区块链金融的理解大多是字面上,但对实际内涵如何,这一领域当前最前沿的话题是什么,其实并不了解。通过这次课程中体验真实模拟的区块链金融运行环境,我第一次对以往学到的那些专业词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也更激发了我专业学习的兴趣。”
区块链和金融科技创新的课程怎样讲授?这方面的人才怎样培养?从2017年初回归母校、回归学术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丁晓蔚一直在就此进行探索。他是南京大学普惠·三农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负责人,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先进金融科技实验室,获金融工程博士和统计学博士(辅),有摩根斯坦利等华尔街顶尖金融机构量化金融实战经验,在金融科技领域耕耘逾16载,长期致力于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驱动金融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