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8-02 01:04 的文章

乡土人才,如何让希望的田野更出彩

乡土人才,如何让希望的田野更出彩


△美丽乡村与乡土人才的默默耕耘不可分

一根丝,蕴含多大能量?

全镇蚕桑种植5万亩,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亩平均收益过万元……在东台富安,栽桑养蚕成了不折不扣的富民产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优秀乡土人才卢克松,他几十年如一日深耕茧丝绸行业,成为业界权威。

作为农业大市的盐城,还有建湖酱醋、硕集卜页、大丰瓷刻等一大批地方特色产业。产业兴隆的背后,无不活跃着一群乡土人才队伍。目前全市有乡土人才38万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们如何传承技艺、带富群众、振兴乡村?记者近日深入采访,探寻背后的故事。


乡土人才,如何让希望的田野更出彩


△盐城乡村新貌

脱贫攻坚“动力源”

“一块木料动辄上万块,开料做得好,利用率就高。即使不规则的,我瞄上几眼,也能预估锯出多少个成品。”老孙没想到,自己也能成为“一块有用的料”。妻子有残疾,60多岁的他是家中顶梁柱,过去既要照顾家庭,又没什么手艺,生活非常困难。到国艺工艺品公司上班后,他学了开料,几年后成了熟手,收入可观。

国艺工艺品公司位于滨海蔡桥,主要做手工木雕,产品包括木质衣架、笔筒、家具等,公司负责人、市级非遗“陈正彪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成介绍,“附近十多名低收入农民跟着我们公司,学一项技术,可以有稳定的收入。”

白手起家的陈成,公司做大后,优先吸纳周边村民做工。对陈成来说,家具定制,利润不高,但也愿意接,因为雕花、木工、油漆等师傅有活干,收入有了保障。由于工作时间灵活,公司还吸纳10多名妇女做产品包装,高峰时有20多人,一个月可以挣两千多元。

盛夏时节,在建湖县芦沟镇一带,许多农民骑着电动车驮着小瓜、辣椒、蒜头等,大包小包地运往镇郊的何老大酱醋公司,称重,现场领钱,成为乡村一景。“农民家前屋后长的黄豆、辣椒、小瓜、蒜头、萝卜等,我们敞开收购,略高于市场价,去年投入450万元收了750多吨。”公司董事长陈汉山说。

在何老大公司晒场上,上千只大酱缸整齐排开,每只缸大半人高,缸口宽一米五左右,空气里弥漫着酱醋香味。酱醋是何老大公司的主业,目前拥有8项专利,全年销售近5000万元,吸纳200多人就业,包括周围许多低收入农户。

“我和家属2007年进厂,现在两人一年拿到10万块。家里种的豆子,也能卖个万把块。这个收入我们很满足!”56岁的夏守华是何老大公司包装车间主任,他说公司绝大多数员工和他一样来自附近农村,最长的已在公司做了三四十年。


乡土人才,如何让希望的田野更出彩


△陈汉山介绍酱油制作工艺

陈汉山说,2007年成立何老大大豆专业合作社。多年来对农户统一供种、种植、施肥、除草、收割,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目前公司正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将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负责人介绍,乡土人才有自己的绝活、特殊的技艺、致富的本领。实施脱贫攻坚,一个现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挥乡土人才的独特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乡土人才资源转化为加快脱贫攻坚的“动力源”。为此,盐城市今年首次评选资助乡土人才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共对35个乡土人才项目发放资金188万元,包括来自荷兰扎根盐城的郁金香育种专家尼可。

乡村振兴“领头雁”

7月7日下午5点多,太阳已没了中午的毒辣。桑园里,新伐不久的桑条长出拳头大的葱绿叶片,崔成根在半人高的桑园中采桑。“这是夏蚕,养得少,活不多。”在他家宽大清凉的蚕室里,蚕宝宝啃食着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家6亩地都栽的桑,行情好的话,一年四季蚕能挣7万5,行情一般也有5万左右。”老崔62岁,栽桑养蚕30年,是富安有名的养蚕大户,“今年疫情影响了出口,我们本来都担心春茧价格,但是没想到还卖出了去年的价格!”

保障老崔利益的,是首批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富安茧丝绸公司。和富安茧丝绸公司紧密联系的,是10万个像老崔这样有丰富经验的蚕农。“我们掌握国际高档生丝定价权,所以有底气和实力,不让蚕农利益受损。”公司董事长卢克松说,“我们的茧丝绸为什么能做到全国一流?因为我们的蚕茧做到了全国一流!我们与蚕农共进退,只要有新技术和新机具,都第一时间向蚕农推广,确保蚕农种最好的桑,产最好的丝。”73岁的卢克松,大半辈子心思都围着蚕和桑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