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25 19:52 的文章

全力破除人才瓶頸著力構建具有海北特色的人才工作體系

  黨的十九大以來,海北藏族自治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深入實施“人才強州”戰略,持續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構建具有海北特色的人才工作體系,全力破除制約海北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瓶頸,為“五個海北”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堅持黨管人才,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日趨完善。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黨委常委會聽取人才工作專項報告機制,凡是涉及人才工作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經費安排事宜均提交書記專題會或州委常委會研究審議。建立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用考核“指揮棒”引導人才工作任務落實、責任落實。健全完善政策體系,建立州級領導“1+10”聯系服務人才工作機制,完善《關於“西海英才”計劃的實施意見》《海北州柔性引才引智管理服務辦法》《海北州州級領導干部聯系優秀人才制度》《山東對口支援海北州柔性引才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持續推動政策和機制創新,為全州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堅實的政策機制保障。

  拓寬引才渠道,人才智力幫扶成效明顯提升。持續加大援青柔性引才力度,創新人才智力幫扶模式,為海北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先后引進山東省經濟、交通、城市規劃、農牧、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專家人才,到海北開展智力幫扶活動1000余人次。探索“項目+資金+人才”引才新模式,重點聚焦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全域旅游、電子商務、新型城鎮化建設、會培、中藏藥康養等新興產業和重點領域,通過援青渠道柔性引進各類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70余人,團隊3個。探索“校長+教務主任+骨干教師”的新模式,實現中小學“一對一”結對幫扶全覆蓋。按照專業一對一、學校多帶一和“1+5” 模式(1名管理干部+5名骨干教師),推動海北職業教育幫扶全覆蓋。127名“齊魯名師”主動參與帶教培養、師徒結對、遠程互動、合作教研,為海北培養骨干教師180余名。探索醫院結對醫院、專家帶教人才、專家基層義診、專家幫建學科的新模式,建立醫生團隊幫扶機制和“一對一”導師培養機制,258名“山東名醫”為海北州新建科室11個,幫建專業25個,培養本土醫師286名,多項手術和診療技術填補海北醫療空白,“大愛無疆·海北光明行”“專家上高原、健康進帳房”“愛心醫療救助工程走進海北”和“專家下基層、義診送健康”等義巡診活動為海北白內障、先心病等患者帶來了福音。“山東專家”“山東老師”“山東醫生”已成為海北群眾公認的惠民品牌。

  搭建平台載體,本土人才培育全面發力。規劃實施“雙十雙百”工程,提出3年時間打造十個“名師名醫名家工作室”、實施十項“人才工程”、引進百名“優秀人才”、培育百名本土型“拔尖人才”的目標,繪就海北人才隊伍發展藍圖。創新實施人才培育“百千萬”工程,依托“兩彈一星”理想教育學院紅色資源優勢,搭建州委組織部主體培訓和山東對口支援人才交流培訓平台,探索以州內“理想信念教育”加州外“現場教學觀摩”的分段培訓模式,州內每年培訓各類人才2000余名,異地培訓3000余名,網絡培訓10000余名、覆蓋面達100%,每年選派30余名人才赴省內外挂職鍛煉。實施專業技術人才攀登工程,充分發揮中央和省級人才支持政策撬動作用,實施專業技術中端和初級人才培養項目,每年培訓中初級人才100余名。入選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培養領軍人才1名,拔尖人才5名。遴選本土優秀人才10余名參與“西部之光”訪問研修,為進一步塑就“政治合格”“信念堅定”“業務精湛”的新時代人才隊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強化服務保障,人才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積極打造“近者悅、遠著來”良好生態環境,讓人才充分感受“家”的溫暖。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海北州優秀人才聯系管理工作的意見》和《海北州人才庫管理辦法》,嚴格落實分層分類做好黨委聯系服務人才工作要求,將高層次人才、本土優秀人才、援青人才納入州級領導聯系服務范圍。召開高層次人才建言獻策座談會,充分發揮專家人才智囊參謀作用,進一步激發了各類優秀人才服務海北、奉獻海北的干事創業激情。積極推動人才公寓建設,籌資近6000萬元在西寧建設海北州干部人才服務中心,投資2400萬元新建海北州援青干部人才公寓,打造硬件配套“高標准”、軟性服務“貼心化”的人才之家。制定出台《關於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基層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優惠政策》等務實舉措,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建立“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人才高級職稱評審制度,推動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聘工作邁上了“雙線晉升”的“快車道”。同時,持續做好優秀人才選樹宣傳、表彰獎勵力度,切實營造了重才愛才、育才用才、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