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综合性大学戏剧与影视类人才
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为发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谋篇布局。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更注重人文思想与科技革命的融合,以跨学科的思维推动人文科学观念重构、知识再造与思维转型,适应教育升级、时代变革与国家发展。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大家庭的新成员,戏剧与影视学需要以新文科建设精神指导专业教育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契合时代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戏剧与影视人才。要立足于自身专业特性的时代呼唤及优秀影视人才培养之需,从意识形态、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技能训练、师资队伍结构、人文基础培养等角度确定戏剧影视教育改革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戏剧与影视专业人才多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类专业院校培养。然而,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以及影视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戏剧与影视相关专业,为我国影视行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开设戏剧与影视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超过百所。与专业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文科专业型人才,是我们亟须思考的课题。
树立人才培养新目标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特别是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戏剧与影视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应确立新方向、新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宏大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新技术、新媒体,紧跟时代发展和大众需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人才。
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在国际传播中,故事作为一种可感知的文化载体,不仅拥有解释和展示的双重功能,还具有意义赋予和观念生产的能力,这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让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出去”,影视传媒担负着重要的职责。精彩的“中国故事”只有借助影视媒介的传播,才有助于克服不同国家民众交流中在语言、文化及心理上产生的障碍,使自己的话语更易于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准确的文化定位,要积极引导师生领悟“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内涵,提升创作优秀戏剧与影视作品的能力。
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戏剧、影视实践性极强,它们有着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从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后期剪辑等术科属性极强的实践能力,未来才能在进入社会后适应专业工作。但同时,戏剧、影视又是艺术,要想创作一部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创意以及深厚的理论积淀。因此,综合性大学的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在培养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术科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要借助传统人文学科优势,合理适度地安排各学期的课程计划,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文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知识,为培养具备理论与实践素养的影视人才夯基。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人才。今日之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科技竞相涌现,这对戏剧与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中,我们要积极调整学科建设方向,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人才;在新文科建设中要勇于接受新事物,如3D技术、VR技术等,将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纳入影视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中,以技术进步推动影视创作发展。当前,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平台渐成流行传播趋势,我们也应与时俱进,要在传统影视人才的培养基础上,培养出一批适应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专业型人才。
统筹处理好三组关系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期,我们在明确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后,还应该思考如何统筹处理好几组关系。
精英教育与大众生产的关系。大学教育是一种精英化教育,而影视产品是一种大众文化样式。因此,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要以一种更为包容的心态去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文化生产的关系:既不能以象牙塔自居培养“曲高和寡”式人才,完全脱离于市场,脱离于人民,也不应培养一味向市场低头和妥协的“投机”式人才。我们要始终明确精英教育的方向,要培养能够引领群众审美和精神生活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戏剧与影视行业才能更加健康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