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24 09:52 的文章

面向“大健康”,医学人才培养的“北大探索”

  ■聚焦研究生教育系列报道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正如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所言,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加强学生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同时,须着力培养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尤其在大健康时代,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渴求驱动着人才培养革新。

  肇始于中国第一所国立现代医学院校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勇担历史使命,扎根中国大地,领航探索着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之路。

  医者仁心,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浸润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北大医学人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向着疫情逆行冲锋,北京大学派出总计428人的援鄂医疗队,团队中包括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专家、心理专家等,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高治愈率、低病亡率和医疗队零感染率的成绩,团队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这些勇士的背后,有一群无畏坚守、敢于担当、不负韶华的北大医学研究生群体。

  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作为“武器”,勇敢地参与到这场共克时艰的战疫中。他们坚守岗位,为前线逆行者助攻;他们勇担使命,做疫情数据的“守夜人”;他们增援家乡,做守卫故土的抗疫战士。因为他们未曾忘记初为北大医学人时所宣读的医学生誓言,他们也牢牢谨记导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所不断强调的医学人文精神与责任使命。

  “医学是科学技术、艺术和善的三合一,是真善美的统一。”学校时任党委书记彭瑞骢给1986届毕业生的题词,彰显着北京大学医学部注重医学人文建设,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精神的传统。

  自1985年3月北医成立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教学部,从事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医学法律相关的教育与研究工作,到2018年11月21日,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其一直致力于生物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与融合,促进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为推动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具有博学与人道的医学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看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成立,是让医学回归初心的一种努力,也是回应社会需求的一种努力,更是进一步搞好医学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努力。

  2005年9月,学校率先为在读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了“生物医学安全与法规”课程,作为进入科研课题研究之前的必选课;2007年8月,北医组织编写的全国第一部《生物医学安全与法规》研究生课程教材出版;2009年,北医“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内涵及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果经验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长串的名录,印证着北医注重将学术道德、学术诚信与人文精神教育在医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进行渗透。

  2019年,北医采取多元化方式在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水平方面下功夫,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

  学术诚信网站正式上线运行,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术诚信相关知识平台;修订培养方案,根据医学研究生特点,开设“医学研究生中的学术规范、安全防护与相关法规”“科研诚信”“临床研究伦理学”“医学伦理学”4门科研诚信相关必修课,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至少选修一门;把论文写作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为拟申请学位研究生提供免费检测学位论文文字重合比情况的服务……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这样展望“健康中国”的愿景:“医疗是‘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永远安慰’,这是医学的定义。人文是医学的另外一只翅膀,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医学人文。健康一定要成为我们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我们可以携手共同创造和建设一个健康的环境,同时完善、推进和发展健康的国家文化。”

  医教协同,加速“医学生”到“医生”蜕变

  经历医学院校教育的毕业生只是医生的“半成品”,确保合格医学人才走向临床岗位才是关键。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教授表示,医学的性质要求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紧密衔接。这也意味着医学人才培养必须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医教协同是建设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