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19 23:03 的文章

新基建面临技术、人才、场景软肋

本报记者 李甜 北京报道

中国正在迎来数字经济产业升级新机遇,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新基建”成为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和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

“新基建”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缺什么、要什么?对这些问题,7月9日在北京鲲鹏联合创新中心,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一级巡视员王伟、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暴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肖立志、华为北京总经理刘阳等人士进行了深度探讨。

新基建“新”在何处?以何为“基”?如何来“建”?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新基建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

今年6月,由徐宪平领衔编写的《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出版,该书由4位院士加盟,课题组深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实地调研,与40多家政府部门、60多家重点企业面对面座谈交流,从“新基建”的内涵、特征、领域、应用、场景、技术、投资、市场以及政策、展望等角度进行了阐释。

在书中,徐宪平提出,新基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固定宽带、重大科技设施为重点,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新基建的核心:一是连接,二是计算,三是交互,四是安全。主要包括基础网络、基础数据、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平台、基础应用、基础标准、基础安全等八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重大工程。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呈现出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等六个典型特征。

随着新基建的加速,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应用价值会越来越高。“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互联网,从产业数字化到生活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化,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从无人工厂、定制生产到车联网、自动驾驶,从金融科技、生物支付到远程诊断、手术,从智能门锁到智能音箱,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追溯,以满足、保障人们对食品品质的需求,任何一个行业发生的源于质量、效率的变化,都会给人们带来惊喜,都会吸引更多的有效投资,激发更多的经济活力,释放更多的消费需求。”徐宪平写道。

北京市现已形成5G示范区、大数据平台、鲲鹏联合创新中心等。今年以来,北京市发布“新基建”相关意见和规划,提出将新型基础设施和“新业态新模式”联系起来,为“新基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王伟表示,“新基建”方案是新业态新模式的根基所在,通过新型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稳步建设,为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提供土壤和养料,比如在疫情期间迅速兴起的“云办公”“云上课”等数字化应用,让云上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了常态,未来在社会行业、工业领域,也会依托强大的新型基础设施,逐渐促生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字交易等各个重大行业的新业态新模式。

刘阳认为,“新基建”的根本在“基”,“基”的两个核心是连接与计算,就像路和电一样。在数字经济时代,云、AI、5G的落地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云、AI、5G等技术的融合,也将带来经济效率和质量提升,推动经济体量乘数式倍增。作为全球领先的ICT解决方案与智能终端的供应商,华为凭借自身的5G能力,全力支持运营商加快完善首都5G网络覆盖;同时打造“一云两翼双引擎”的计算产业布局,持续构建5G+云+AI的开放生态,携手北京建设鲲鹏联合创新中心,加速培育从计算基础设施到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为首都经济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提供强大动能。

应对软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