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14 16:36 的文章

補齊短板加快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原標題:補齊短板 加快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熱點研究】

編者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現實考驗下,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織密織牢公共衛生防控網的重要性愈加凸顯。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再次對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等作出部署。

人才隊伍培養是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的重要一環。當前我國公共衛生人才隊伍現狀如何,面臨哪些問題與短板,應該怎樣改進提升?智庫版請專家撰文解析,並邀兩位公共衛生戰線代表講述感受。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証明,我國現行公共衛生體系的短板之一,是公共衛生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的量和質均明顯不足。以疾病防控系統為例,據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監測統計,2009年—2018年間,疾病防控系統從業人員減少4.5%,總量僅18.8萬人,不足SARS疫情之后2004年總量的90%。近5年內,各級各類公共衛生機構普遍存在骨干人才流失問題,其中包括病毒學、傳染病學等關鍵學科重要人物。骨干人才流失的后果,是導致各級公共衛生機構防控重大風險的能力普遍不足。

黨中央已對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織密織牢公共衛生防控網作出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6月2日主持召開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啟示我們:加快建立與現代化疾病防控體系相適應的人才培養與使用機制,及早補齊公共衛生人才發展滯后這塊短板,已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面臨的緊迫任務。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以下幾點應高度重視。

盡快將公共衛生人才明確列為新一輪國家人才戰略重點建設隊伍

根據公共衛生事業中長期發展需要,對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健康環境治理、精神衛生、職業衛生、城鄉急救、衛生監督、健康教育等部門所需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養、使用和能力提升做出系統安排﹔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公共衛生人才高地,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作風嚴實的公共衛生服務隊伍,根本改變公共衛生領域專業人才短缺的被動局面。應按照黨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要求,盡快建立公共衛生人才優先發展保障機制,將公共衛生隊伍建設納入健康中國行動核心考評指標﹔積極推行以能力、業績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重新制訂公共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標准﹔改進專業技術崗位設置模式,適當提高高級崗位比例,努力營造開放包容、充滿活力、追求卓越、有利於年輕優秀人才健康成長的制度環境。

全面推行公共衛生首席專家制度,建立關鍵技術崗位人才保障機制

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全力遏制各級各類公共衛生機構技術與管理骨干人才流失。實踐証明,近年來部分省市試行的公共衛生首席專家制度,有利於保持骨干人才隊伍穩定,值得在全國推行。首席專家應由長期從事公共衛生特定領域研究或一線實踐的資深專業人士擔任,其基本職責是參與擬定各級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規劃與相關政策,組織開展健康風險因素調查和關鍵技術攻關,主持解決有關監測、預警、報告、救治的復雜難題,協助政府部門應對平息各類公共衛生風險事件。首席專家作為特設崗位,應由各級政府直接聘任並實行年薪制,其任職資格和薪酬水平可參照醫院、高校、科研院所等有關特聘人才崗位的標准制定。國家應對首席專家向科研、教育、醫療等機構流動設定必要限制條件。現代信息技術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戰略支撐作用日益突出,設置首席專家崗位時應對高層次信息技術人才需求給予充分考慮。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實改善公共衛生從業人員薪酬待遇

公共衛生機構骨干人才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是這一領域的薪酬收入水平明顯偏低。對此,國家應積極借鑒公立醫院改革經驗,通過提高基本工資、加大績效工資激勵力度、落實崗位補貼等舉措,探索建立符合公共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使從業人員的經濟收入與其創造的社會價值和技術勞務價值相匹配﹔以加大財政投入和保障服務質量為前提,允許有條件的公共衛生機構開展部分有償服務項目,並將其淨收入主要用於人員獎勵,允許其收入分配方案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力爭5年內明顯縮小與公立醫院之間的薪酬差距,讓整個行業,尤其是年輕專業人才的工資待遇有切實改善。同時,注重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持續性和激勵導向的長期性,採用科學、合理、公平的績效考核辦法,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建立動態調整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實現收入分配的科學化與規范化。

轉換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復合型、兼容型、實踐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