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14 14:28 的文章

走向善治之道,培養高質量師范人才

原標題:走向善治之道,培養高質量師范人才

【教育探索】

培養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師,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保障我國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緊迫任務。而師范院校作為我國教師教育的主力軍,是培養高質量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重要基地。因此,師范院校努力走上善治之道,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關鍵,是為新時代培養高質量師范人才的方向,也為新時期師范院校的治理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獨特教育生態,催生師范院校質量治理內動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師范院校的辦學水平、綜合實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總體看,與基礎教育現代化需求和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目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而在整個社會的教育需求中,師范院校地位特殊,是典型的“雙肩挑”:一個肩膀挑著高等教育,另一個肩膀挑著基礎教育。師范院校從基礎教育考生中錄取招生,經歷高校的人才培養,畢業生又入職幼兒園和大中小學,成為人民教師。可以說,師范院校連接著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構成了完整的教育生態體系。這個體系直接影響到師資質量、生源質量,當然最終直接影響我們整體的教育質量。在這一教育質量生態鏈條中,師范院校舉足輕重。

從這個意義上說,舉辦高水平師范院校,對於改善整個教育體系的質量,具有事倍功半的重要性。因此,師范院校如何加強頂層設計,超越“師范性”和“學術性”這一假問題帶來的路徑依賴,腳踏實地建設與時俱進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高水平學科建設支撐高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瞄准教師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抓住提升辦學質量的關鍵變量,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創新,是擺在師范院校面前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面對新問題,師范院校必須以提升教師教育質量為核心,以推進教師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突破口,堅定不移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著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為我國教育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高質量支撐。

構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體系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使命。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也相繼出台了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振興教師教育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對推動新時代教師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頂層設計。師范院校要緊緊圍繞培養什麼樣的教師、為誰培養教師以及如何培養教師這一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旗幟鮮明地把培育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作為辦學的根本定位,積極構建彰顯師范教育特色的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

要堅持立德樹人,牢牢把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把師范院校辦成高素質專業化人民教師的搖籃。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規律,推進地方政府、師范院校、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因地制宜建設教師教育共同體﹔要適應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需要,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加強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服務平台建設,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綜合素養達標的高質量教師。

創新激發學科建設內動力的質量保障體制

學科建設是師范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師范院校作為全面振興教師教育的主要陣地和中堅力量,其職能和作用能否充分發揮,關鍵取決於學科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建設高水平師范院校,必須落實學科建設的強校之基地位,堅持內涵、特色、差異化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分層分類布局,重點建設好與師范院校辦學定位和特色相契合的學科群,從學校實際出發探索建立學科“特區”,以一流學科為引領,輻射和拉動其他相關學科建設,推動形成優勢帶動、特色凸顯、多元發展的學科建設態勢。另一方面,要加強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打破傳統的院系建制和學科壁壘,推動旨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學部制改革,做實做特一批能夠支撐國家和區域發展急需、服務教師教育改革創新的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

同時,學校還要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推進管理重心下移,賦予學科建設更多的政策彈性和自主權,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動態開放、有利於學科建設的質量保障體制。

探索培育重大成果的學術組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