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人才战略“复兴号”(2)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参与“强基计划”的试点高校积极发挥能动性,制定并公布了灵活、富有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从5月上旬,各试点院校发布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尊重学生个性是鲜明特点。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表示,“在必修课程板块外,开设与培养方向有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可以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将把 “强基计划”学生培养工作纳入该校“致远书院”培养模式,并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单独的成长档案。此外,试点高校强调学生学术成长的长期性、连贯性,将本科至硕士甚至博士阶段的课程统筹设计,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强化长程持续培养。据研究者统计,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中,有28所在培养方案部分明确提出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连续培养思路。比如,复旦大学提出,设置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实现本科与研究生培养课程衔接、科学研究衔接、学位教育衔接,促进连续性学习和知识积累。
学术资源和资金等配套保障是推进“强基计划”的关键。按照《意见》要求,试点院校纷纷推出有针对性的导师制,大力拓展学生学术交流渠道,设立支持学生学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比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导师制,由思政、学业、学术、朋辈导师组成导师团队或首席导师、新生导师、学业导师和人文导师的导师团队。大连理工大学与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与协同育人,允许“强基计划”本科一年级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训练科研能力。
以双向促进为教育改革助力
“强基计划”作为一项高考改革政策,必将双向发力,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协同,形成教育改革的合力。
“强基计划”向下连接着中学教育阶段,作为中学教学效果的新的评价机制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强基计划”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将发挥强有力的指挥棒作用,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5月举行的广州高中品牌发展论坛上,东莞市华中师大附属中学校长吴新华表示,从升学导向上,中学要适应“强基计划”施行的新的录取规则,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具体来说,要有针对性地采取4项举措:加大力度开展学科竞赛的培训活动,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主动对接大学“强基计划”的培养目标,让学校成为大学其中“某一特色”的生源基地;尽快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切实加强体育课课程建设和劳动课课程建设。
“强基计划”向上衔接高等教育阶段,与加快“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政策相衔接,引导大学深入探索创新型、战略型人才培养方式。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各展所长、竞相发布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振奋人心的景象。比如,清华大学精准对接“强基计划”,新成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五大实体书院,作为该计划的人才培养单位,负责人才培养和管理。对“强基计划”学生,北京大学提出全面落实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2014世界杯网,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实施全面素质培养等措施,改革创新力度引人瞩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