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13 14:17 的文章

强基计划:人才战略“复兴号”

  作为高等教育的入学选拔机制,“强基计划”沿着高考综合改革倡导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路径继续前进,在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核心硬指标的基础上,赋予高校在考核和录取中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权,发挥其能动性,并使过程进一步透明化。

  完成招录只是“强基计划”的起点,接下来是艰苦、细致、长期的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作为规范性政策文件,力求精练,言简意赅,但是在第五部分,集中就人才培养方面不惜笔墨,明确要求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统筹。在具体资源配备上,《意见》连用了3个“一流”和1个“优先”,即“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和“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在培养模式上,《意见》既提出了可单独编班、小班化,导师制等横向上的具体方案,又提出了探索纵向上“本—硕—博衔接”培养,要求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允许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在科教协同育人方面,《意见》提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强基计划”对录取者的培养支持力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强基计划:人才战略“复兴号”

  在“强基计划”录取程序上,高考作为核心和基础表现得更为直接,除报名程序设置在高考前外,确定入围名单、学校考核、综合成绩折算等均以高考成绩为基本依据,因而也只有待高考成绩发布后才能开展。对比之下,之前施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则可对特长生降分录取,其招录时间与高考并行甚至早于高考,在高考分数揭晓之前,高校即完成对学生的测试。关于破格录取,“强基计划”在高校考核上,取消自主招生时关于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条件的做法,试点学校将其限定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 二等奖的考生,且高考成绩达到该省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

  “强基计划”向上衔接高等教育阶段,与加快“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政策相衔接,引导大学深入探索创新型、战略型人才培养方式。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各展所长、竞相发布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振奋人心的景象。比如,清华大学精准对接“强基计划”,新成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五大实体书院,作为该计划的人才培养单位,负责人才培养和管理。对“强基计划”学生,北京大学提出全面落实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实施全面素质培养等措施,改革创新力度引人瞩目。

  停止“自主招生”,启动“强基计划”,在“破”“立”之间,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考改革的制度演进方向。从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人们真切感受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带来的强烈获得感,很多领域依托高等教育提供的大批专才,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深刻认识到“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带来的种种弊端。其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大师级的人才培养依然是教育的短版,也就是“钱学森之问”所指出的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实施了以赋予和规范招生自主权为特征的高校“自主招生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珠峰计划”)。通过前者,高考考核不足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通过这一渠道,获得深造的机会,成为优秀人才。不过,自主招生也出现诸如“掐尖”大战、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有些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受到诟病。后者实施10年来,历经1.0版本和2.0版本两个阶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人才,但是该计划一直在试点高校内运行,未与高校招生挂钩,在社会上的影响有限。

  虽然遭遇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但是教育改革并没有因此停滞,而是继续按计划稳步推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高等教育入学改革今年迎来重磅措施。1月15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