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13 03:23 的文章

“有名”变“有实” 成都武侯区河长制改革见成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荣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武侯区,区内河流密集,共有大小河道45条、总长158公里。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式发展模式,一度让武侯饱受水污染困扰;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在推进河长制改革过程中,多措并举,实现了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品质不断提高,沿河“脏乱带”蝶变生态“产业带”,城市水生态价值不断彰显——如今,水于武侯而言,既是“绿水”亦是“金山”。

(成都市武侯区宜居水岸工程江安河示范段。武侯区水务局供图)

  据了解,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成都市武侯区以深化河长制改革为统揽,聚焦“让河长制不空挂、真落地、见实效”,持续建立完善河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推行官方河长+民间河长+专家河长“三长共治”,初步走出了精准化治水、全民化护水、智慧化管水的水环境治理之路。

  改革治水 河长空挂变责任落实

  为促进河长空挂向责任落实转变,武侯区首先抓体制改革、夯实责任。设立了区总河长办公室,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河长办主任,高位协调更加有力;增加了区委、区人大、区政协分管领导分别担任3条重要河道河长,共7名区级领导参与河长制管理工作,统筹指挥更加全面;并结合机构改革,在区水务局增设河长制工作科,具体办理统筹协调、监督检查、信息报送等常规事务,日常管理更加高效。

  其次是抓制度改革、压实责任。细化了“河长制工作考核激励制度”等8项工作制度,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压实工作责任、明晰工程流程、提升工作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全区河道管理保护决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再次是抓机制改革、落实责任。建立了高效巡河机制,坚持把定点监测与逐段巡查、官方河长巡河与民间河长巡河有机结合,提升巡河效率;建立了畅通协调机制,规范统筹协调、分工协作、问题反馈与处理等工作流程,形成工作闭合回路;建立了有效奖惩机制,对水质污染超标的街道实施经济惩罚,对污染治理取得突出成效的单位给予奖励,今年以来已下发《整改督办通知》25期,处置涉河问题164处,扣缴经费17.4万元。

  人才护水 政府统揽变专群结合

  武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分别担任总河长和区级河长,严格落实巡河规定,定期调研水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动态排污问题高效解决。完善了三级河长管理体系,共确立三级河长236名、河道警长87名,逐级划定责任田、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并定期组织河长制工作培训,细化巡河流程、明确处置程序——划定官方河长责任田,为河长制工作有效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武侯区连续两年组织了民间河长聘任工作,保证全区重点河道都有1名官方河长和1名民间河长,并赋予民间河长监督权:注重发挥民间河长来自不同层面、不同工作岗位的优势,最大限度赋予其监督权,既通过常态巡河加强对河道的监督管护、又通过“官民河长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加强对官方河长巡河的监督,确保河道动态污染问题第一时间得以解决。

  不仅如此,武侯区还招募专家河长解决治河难题:探索设立了“专家河长”,重点针对水环境治理进行问诊把脉、现场调研、实施指导,提供独立、公平、客观的咨询和判断,全面参与河道管护工作,为科学精准治水提供智力支持。首届5位水环境治理专家上岗首秀,就对悦湖(湿地)概念设计方案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提升了项目设计的超前性和可行性;现场指导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联机调试工作,有效解决承建企业施工难题。

  智慧管水 传统管护变智能管控

  武侯区坚持把巡河APP软件作为督促各基层河长定期巡河的重要载体,区河长办每天通报各级河长巡河情况,每月组织不少于10个点位实地巡河。结合巡河APP数据统计,各级河长突出重点区域及问题频发河段的巡查频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上报,以科技手段提升了巡河质量:今年以来,武侯区三级河长巡河6000余次,协调处置河道污染问题40余处。

  武侯区还以数据集成推动日常管护。在“宜居水岸”工程江安河示范段创新设置“智慧河长公示牌”,实时向公众展示所处河段水质、水文等信息,并提供照明、WIFI覆盖、紧急呼叫对讲以及手机充电等便民服务。通过“智慧河长公示牌”人机信息交互模式,老百姓既可通过智慧终端上传河岸景观带卫生状况等信息和游玩感受,河道管护单位又可根据交互信息及时高效实施日常管护,极大提高了河道管护效率和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