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10 04:14 的文章

人才支撑 科研支撑 金融支撑打好政策效应组合拳

6月22日,重庆市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大会召开。大会提出,要强化新支撑,打好政策组合拳,强化人才支撑、科研支撑和金融支撑,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应。

对此,重庆日报记者邀请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市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张亦筑 黄乔 黄光红

嘉宾: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 陈元春

市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阮路

市科技局副局长 牟小云

做大总量优化结构

打造数字经济人才聚集高地

重庆日报:发展数字经济,归根到底要靠人才。目前,我市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如何强化人才支撑,抓好智能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让重庆成为国内数字经济人才聚集高地?

陈元春:近年来,我市聚焦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立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断加强包括大数据智能化等在内的智能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全市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不断夯实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强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围绕“三个聚焦”,持续做大做强智能专业人才、技能人才总量,着力优化人才结构。

第一是聚焦产业需要,强化智能技能人才培养。在智能人才培养上,总体思路是优评价、增平台、强扶持等多措并举,加快培育一大批专业优秀人才。优评价,就是以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为牵引,将大数据智能化领域专技人才单独分类,探索建立专门的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和办法。增平台方面,去年我市向人社部争取增设了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软件工程1个,都属于智能化领域。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主要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持续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比如,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新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等。

第二是聚焦高精尖缺,大力引进选拔人才。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加强对新兴产业引才支持,重点向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倾斜。今年上半年,我市举办了“百万英才兴重庆”线上引才、全国知名高校网络巡回引才等活动34场,将精准引进数字经济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累计达成人才意向1.6万余人次;制定人才服务升级版《重庆英才服务办法》,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体系,分层分类做好人才服务,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第三是聚焦活力激发,优化政策支持举措。市人力社保局已会同市教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起草《重庆市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送审稿)》(以下简称《措施》),目前正报市政府审定过程中。《措施》主要针对我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紧缺问题,拟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推动产教融合,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下一步,我市还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引导高校、中职、技工院校等设置相关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人才引进活动,优化大数据智能化职称评价机制,营造“请得来、留得下、干得好”的良好人才环境,努力把重庆打造为国内数字经济人才聚集高地。

聚焦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主攻方向

激活创新创业创造潜能

重庆日报:科技创新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我市在科研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现状如何?

牟小云:科技创新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重要支撑,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今年,我们以“补短板、集优势、强能力、重服务”为目标,以建设重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抓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聚技术创新资源,推动技术联盟协作,营造了良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创新生态。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坚持产学研融通协同,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着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创新平台方面,我们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通过推进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基地等建设,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提升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能力。

在创新联盟方面,我市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初步构建起“24+1+1”联盟体系(即:24个技术创新联盟、1个高新区联盟和1个西部联盟),实现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全覆盖。

尽管我市在数字经济发展上有较大进步,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短板,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偏弱,这是我们要直面的问题和迎接的挑战。

重庆日报:下一步如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研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