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班長和領路人”(下)
原標題:“習近平同志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班長和領路人”(下)

採訪對象:金能籌,1941年10月生,福建閩侯人。1983年2月任福州市委常委兼市委秘書長。1984年3月任福州市委副書記,其間先后兼任市委秘書長、市紀委書記、市政協主席。1993年2月任福州市市長。1995年5月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兼省委統戰部部長。2010年5月退休。
採 訪 組:邱 然 黃 珊 陳 思
採訪日期:2017年6月8日初訪,7月10日再訪,2020年1月7日核訪
採訪地點:福州市金能籌家中,福州市芳沁園,福州西湖大酒店
採訪組:請您講講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制定實施戰略規劃的情況。
金能籌:1990年以前,福州市作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競爭力和其他省市存在一定差距。習近平同志主持福州市工作以后,高瞻遠矚,以科學的眼光,集思廣益謀劃福州的發展。他親自牽頭,開展福州發展戰略研究,制定《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在這個過程中,他強調調研是工作思路的源泉,是提高決策水平的有效途徑。當時,全市組織了1600多名干部,圍繞581個課題,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北上南下到國內許多先進地區考察取經,形成367篇調研報告。之后又邀請各個領域100多位專家學者進行論証,組織市直機關、縣市區領導、市直大中型企業領導和基層的同志,開了幾十場征求意見座談會,還通過晚報發動了3萬多名市民參與問卷調查。這個“萬人問卷、千人調研、百人論証”的過程歷時半年,《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十易其稿,經市委六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為福州未來3年、8年、20年經濟社會發展描繪了清晰藍圖,所以稱作“3820”工程。這個戰略構想符合福州的實際情況,促進福州由濱江型城市向濱海型城市跨越,由河口港向海濱港發展,工業經濟也加快向江陰、羅源灣兩個港區南北兩翼集聚。現在回過頭來看,“3820”工程的戰略目標已經如期實現,而且與實際發展完全吻合。
這個戰略構想形成以后,“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等戰略構想隨之應運而生。基於對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和趨勢的深刻洞察,習近平同志開始構思“海上福州”發展戰略。“海洋”這個關鍵詞在實施“3820”工程、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實踐中,早早被提上議事日程。1994年5月26日,福州市在平潭召開建設“海上福州”研討會。當年6月12日,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建設“海上福州”的意見》,在我國沿海城市中最早發起向海洋進軍。《意見》明確提出:“福州的優勢在於江海,福州的出路在於江海,福州的希望在於江海,福州的發展也在於江海。”思路和方案清晰了,全市上下以“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精神,比學趕超、力爭上游,很快沿著這個思路和方案發展起來了。在習近平同志親自領導福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6年中,福州經濟年均增速都在20%以上,經濟總量從全國省會城市第12位躍升到第9位,財政收入翻了兩番,福州進入發展最快的時期,成為東南地區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這個時期的工作,奠定了福州20年快速發展的堅實基礎。習近平同志在福州的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已經成為福州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引領福州人民不懈奮斗和追夢的源源不絕的動力。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有很開闊的國際視野。請您講講他在任期間的“鼓嶺故事”,還有他推動福州與美國塔科馬市結成友好城市的經過。
金能籌:鼓嶺的故事,現在已經廣為人知了。1992年春天,習近平同志從《人民日報》上看到一篇文章《啊!鼓嶺》,說的是一位美國老太太伊麗莎白,對中國一個叫鼓嶺的地方充滿眷戀和向往的故事。伊麗莎白的丈夫彌爾頓·加德納,生前是美國加州大學的物理學教授,1901年隨父母來到中國福州,在這裡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1911年,加德納全家回到美國,此后幾十年裡,加德納一直想回到中國看看,但因為種種原因,直到去世前也未能如願。后來,伊麗莎白在中國留學生幫助下,了解到丈夫心心念念的“鼓嶺”就在福州市,渴望替丈夫圓夢。習近平同志讀完這篇文章,放下報紙后就通過對外友協邀請加德納夫人來榕城訪問。她來的時候,習近平同志親自接見她,還送給她一個工藝品花瓶作為禮物,並授予她“福州市榮譽市民”的稱號。這一舉動,令這位美國平民老人非常驚喜、非常感動。
習近平同志主持福州市工作期間,還直接推動了福州與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結成“姐妹城市”。這件事情的緣起,要從1993年10月在福州市舉辦的北美建筑博覽會說起。時任塔科馬世界貿易中心執行董事的考妮·培根向我轉交了他們的市長寫給福州市的一封信,信中希望能與福州結成友好城市。習近平同志知道這個事情以后,於當年11月3日,率團訪問塔科馬市,並與市長魏可人親切會談,探討建立友好城市的可行性。訪問期間,習近平同志考察了這座城市的城市規劃、文化、教育領域的具體情況。之后,在他親自推動下,友好城市的締結進展非常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