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15 14:44 的文章

高等教育双向交流合作的有效探索

[摘要]近20年来,“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持续发展,表现在参与院校数目不断增加,参与学生持续增长,项目日益多样化,优势不断凸显。原因有:一是发展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立足本国需求,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三是在不断研讨中超前发展;四是拥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展望未来,项目实施应继续坚信人才联合培养符合两国利益,益于个人发展;顺应时代潮流,鼓励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坚持教育国际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高等教育双向交流合作;“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简称“121计划”)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于2001年3月开始共同实施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并已列入“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果及“首轮中美社会与人文对话行动计划”执行项目。[1]近几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中国赴美留学生增速明显变缓。但121计划发展速度却“不减反增”,且势头迅猛,成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规模最大的平台。

121计划发展现状

参与院校数目增加可观。2001年,仅有7所中美高校参与121计划。到2015年,参与高校已发展到137所(中方110所,美方27所)。时至今日,有165所中美高校参加该计划(中方124所,美方41所)。[2]即便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两国参与该计划的高等院校均不减反增。有研究者指出,相较于2001年创立初期,目前参与121计划的院校数目增加可观。[3]

参与学生人数持续增长。随着参与该计划高等院校的增加,参与的大学生增长迅速。2015年,交流学生由2001年的35-50人发展到2700余人。到2019年,交流学生又翻了近一番,国内已有5000多名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赴美方大学学习。2004年-2019年共有16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获得中美双方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硕士学位。[4]据121计划项目办介绍,仅2019年,便有约900名本科和硕士一年级学生赴美国大学学习。

项目日益多样化。121计划初创阶段,项目单一,但经过近20年运行,很多新的合作项目从学生交流项目的最初模式中衍生出来。创立之初,121计划主要包括本科生部分和研究生部分。本科生部分是指直接从参加该计划的中方大学中选拔一年级学生,到美方大学参加二、三年级课程后,再回到中方读第四年的课程,最终可以获得中方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以及美方大学的学士学位。硕士生部分情况与之类似。该计划的优势是,在不增加学年的情况下,参与学生能够同时获得中美双方大学的学位。目前,121计划涵盖的子项目有:本科生交流项目(121本科生双学位项目)、研究生交流项目(121研究生双学位项目)、青年交流生项目(YES一学年交流项目、YES一学期交流项目)、美国学生来华留学项目、访问学者项目、高校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以及美中高等教育领导与创新中心等。[5]

121计划发展原因

2001年开始实施的121计划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人数逐渐增多的发展态势,原因如下:

发展联合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通过校际交流建立的联合培养机制,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多元人才培养的格局。该机制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一,力推双向交流。仅在2018年,121计划便派出学生600多人,毕业生优秀率达到60%;并以暑期调研、教授助理、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接收美国长短期留学生;二,互认学历学分。联合培养机制推动了中美高校的学历学分互认;三,共定教学计划。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学分学历互认声明》框架下,联合培养机制制定了500多个中美大学本科专业共同教学计划;四,强化语言教学。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了全英文授课和双语授课内容,改革和充实了大学英语教学,逐步开设出系列的英语授课课程乃至英语授课专业。这为高校的课程国际化和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打下基础;五,建设教师队伍。联合培养机制推进了中国高校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中方大学根据联合培养的教学需求,通过中教国际平台派教师到合作院校长期进修及参加暑期培训。

可见,中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使中美青年学生双向交流成为一种有规模、有计划、可持续的活动,这为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奠定了人文交流基础。

立足本国需求,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加深,交往范围持续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球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是每个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做出的独特反应之一。[6]中国一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把握教育国际化机遇,迎接教育国际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