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15 11:52 的文章

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人才集聚高地

  第一,协同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发展特点,引导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拓展与知名高校的学生交流规模,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结合,重点培养成渝地区支柱产业的储备人才,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缺人才振兴计划,建设稀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承接区域需求、外部转移的企业人才团队。

  第二,重视人才继续培养。鼓励在职人才继续教育,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推行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创新活动、外派学习、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整体人才素质,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三,发展柔性引才方式。正视成渝地区高、精、尖人才缺口的现状,认清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政策配套相对滞后的现实,部署多种柔性人才政策以寻求高层次人才的智力支持。例如与知名高校建立人才交流战略合作关系,筹建国际高端人才顾问机构,聘请“候鸟型人才”或返聘退休专家,支持建立工作站或实践基地,探索顾问指导、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对口支持、互派培养等多种可能方式。

  第四,赋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建成渝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体,赋予协调资源、研发产品、组织交流等职责,对标国内外先进行业标准和运营经验,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精准对接,提高产业赋能效果和融智能力。

  搭建成渝发展载体,营造高端人才环境

  筑巢引凤,花开蝶来。要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机遇期构建人才竞争优势,就必须注重要素保障,保障人才发展要素供给,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第一,协同人才发展政策制度。一方面,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方式,破除行政管理的区域藩篱,发挥统筹协调工作优势,集中出台精准健全的人才新政,加强政策法规一体化,最大限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人才福利和创新活力,营造让人才大展其长的制度氛围。另一方面,强化人才政策执行实施过程,确保区域人才政策落实,加强人才政策管理力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共推人才政务服务互联互通,夯实人才评价协同设施基础。

  第二,落实人才发展财政保障。构建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稳定人才发展的财政投入,设立人才发展基金,丰富智力融资金融产品,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资金筹措渠道,吸收多元资本投资以支撑人才发展工作,实现人才投资主体多元化,保证人才培养和开发经费的高效利用。

  第三,扩大人才发展载体建设。联合开展成渝地区形象推介,提升人才发展环境区域影响力,推进成渝支柱产业人才平台建设,协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联合建设一批人才发展载体,共同争取国家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布局,促进人才向双城经济圈集聚。

 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