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人才求职太“扎心” 超200位博士竞争一个岗位
原标题:量化人才求职太“扎心”,超200位博士竞争一个岗位
近期,量化社群热议着一则招聘案例:一家量化交易机构招聘,只招“Hard STEM博士”,也就是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背景的综合性人才,更用了英文词Hard——可理解为上述专业背景的增强版人才。
招聘要求之高,自然是雇主的价值观体现。但岗位发布后两个星期,申请者超过200人,而且这是该招聘网站能够显示的最多申请人数。
于是量化社群瞬间炸开了锅,直呼量化行业“太卷”了,内卷严重。
“卷”就是“内卷化”的口语化表达,指某各行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才过多,但行业发展停滞不前。
中国的量化投资行业,真的从蓝海快速切换至内卷化阶段吗?
01
历来高精尖人才扎堆
量化投资行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高端人才汇聚的地方。
海外有个说法,把从事量化投资的人才都是“火箭科学家”,意思是(数理能力)能造导弹的人才,才有资格来做量化投资。
而目前国内对量化人才的要求同样很高:
目前常见的量化岗位包括卖方机构的定价量化岗:多出现在银行券商的交易部门,主要是衍生品定价,辅助交易部门和销售部门设计、定价金融衍生品。
买方机构的量化岗位:公募、私募机构中进行股票量化交易,比如量化策略研究岗位、量化程序开岗位,这是很多求职者关注的岗位。
国内一家百亿私募负责人透露,上述两个岗位对学历背景要求非常高。比如,量化策略人员通常是数学/物理系的博士,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他们的工作是研究市场的底层规律,发现获利的机会和办法;开发人员,通常是计算机系的硕博士,信息学竞赛金牌获得者,他们的工作是把策略落地到高性能计算(HPC)的软硬件上,让策略正确执行。
这位百亿私募人士太透露,大型量化资管机构还有机器学习工程师职位,处于上述两类岗位的交界地带。
中后台风控量化岗位:近年监管机构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很多机构需要能涉及复杂风险模型的人才,因此设立该岗位。
此外还有信用债量化岗位,主要是寻找信用债Alpha信号。
02
量化蓝海迅速“升温”
虽然,要求特别高,看着海外量化机构的威风八面、光明前途。国内资管机构的量化交易岗,也是“大热门”,上述提及的量化社群中,不时有人谋求转行的咨询信息。
上述谋求转行量化的信息,在许多量化社群中屡见不鲜。然而,中国股票交易市场中,多头策略机构一直占有绝对比重,量化机构在2015年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
这与本土量化私募快速扩张有很大关系。
2010年中国市场推出股指期货,直至2015年股指期货工具受限,这期间量化交易仍属小众策略,多头股票策略仍有绝对优势。
但2016年出现转折,量化CTA商品期货策略随着黑色系品种的高波动行情业绩爆发。由于私募基金操作更为灵活,市场相继诞生了以九坤投资为代表的量化基金,这家机构从2016年的2亿规模迅速扩至2017年底的50亿,成为私募圈“头牌”。
量化私募圈开启“九坤化”,迅速研发市场中性、指数增强、CTA商品期货等策略,告别了过去的“伪装”量化策略(搏小市值或者高beta个股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