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13 08:05 的文章

天津中醫藥大學:培養有責任、敢擔當、有志向、能奉獻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 何淼)天津中醫藥大學創建於1958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中醫高等院校之一。2017年,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藥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學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唯一一所中國傳統醫藥國際學院,是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聯盟建設高校,國家卓越型、拔尖型中醫藥人才培養基地。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古稀之年的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奔赴武漢防控一線,力推中醫藥參與疫情救治,大醫精誠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同時也讓天津中醫藥大學受到了更多考生和家長的關注。

近日,張伯禮院士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就考生和家長關注的學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權威解讀。

培養有責任、敢擔當、有志向、能奉獻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

“如果敵人侵略我們的國家,解放軍要上前線消滅敵人﹔有地方著火了,消防隊員要上前去滅火﹔疫病來了,醫生義不容辭,必須沖上前,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張伯禮院士這樣詮釋一個醫者的責任和擔當。

早在2009年,張伯禮院士倡導建立了勇搏勵志班,旨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煉堅韌的意志品質,“野蠻其體質,文明其精神”。學校通過開展 “八大能力”訓練,全面提升勇搏學子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據了解,學校人才培養堅持立德樹人,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滿足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的,具有高尚品德、職業道德、專業能力、發展能力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學校還運用醫教協同、科教協同、產教融合、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探索“強經典、早臨床、跟名師”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既能掌握中醫藥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能在導師指導下培養中醫思維和進行臨床實踐,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培養有責任、敢擔當、有志向、能奉獻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

“對中醫藥人才培養來說,要更加強調多學科的結合,多學科的融合,不但要懂中醫,還要懂得西醫。作為中醫生,對傳染病的防治,甚至是消毒隔離等方面的知識都應該掌握。”談到抗擊疫情經驗及未來人才培養方向,張伯禮院士這樣說道。“其中,中醫急需重症醫學人才,急症醫學人才特別是傳染病的重要人才,今后要加大這方面的培養。在培養的學生時,應主動的加強這方面教學內容,加大研究的方向,加大研究的力度。”

此外,在對外交流合作方面,學校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合作的臨床藥學專業,實行“2+2+1”的培養模式,學制5年。第一、二學年在國內培養,第三、四學年在英國培養,第五學年在國內進行臨床實踐。學習期滿成績合格者,經雙方同意,在第四學年結束時頒發國際藥學理學學士學位﹔在第五學年結束時由天津中醫藥大學頒發理學學士學位。

數據顯示,學校近幾年本科生就業率90%上,考研率30%以上,5%左右畢業生選擇出國深造。近85%的畢業生在“三級甲等”醫院從事醫學類工作。其中護理類相關專業,包括:護理學、涉外護理方向、老年護理方向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97%。中藥學及藥學相關專業就業率也都達到95%以上,顯示出中醫藥發展的良好態勢。

學校藥理學與毒理學、臨床醫學進入ESI前1%

學校根據學科定位和專業發展布局,提出“做精醫學,做強藥學,做實健康相關專業,做大社會服務”發展戰略,做到方向明確、布局合理。下設16個學院、1個學部,1個研究院,6個學科門類,21個本科招生專業(類),本科在校生近萬人,碩博研究生近4000人,留學生及港澳台僑生2000人。

據介紹,藥理學與毒理學、臨床醫學進入ESI前1%,中藥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中醫學九年制、中醫學“5+3一體化”、中醫學“5+3”一體化(中醫兒科學)、中醫學(五年制)入選教育部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及試點項目,中醫學、中藥學、護理學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中醫學專業、針灸推拿學專業、中藥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制藥工程為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學校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2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醫大師1人,全國名中醫3人,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科技部創新團隊3個。

天津中醫藥大學:培養有責任、敢擔當、有志向、能奉獻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

天津中醫藥大學特色專業一覽圖

8個本科大類招生 學生可自主選擇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