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07 05:06 的文章

长三角一幅壮丽画卷正在展开

今天,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湖州召开,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二次主要领导座谈会。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通过审议一年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步入建设加速期。在这一年间,长三角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一体化又带来了何种机遇?日前,记者跟随“长三角一体化”集中采访团开展为期一周的采访,从不同角度,见证了长三角的融合、突破、创新与互补。

长三角一幅壮丽画卷正在展开

图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大数据治理平台 李一能/摄(下同)

关键词 生态底色

第一个关键词,是生态。如果说长三角一体化是一幅壮丽画卷,那么生态环境就是这幅画卷的底色。在采访中,长三角各地政府不约而同地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首位。

在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交界处,有一条河道名叫太浦河,流经江、浙、沪3省市15个乡镇。不同地区不同定位,让太浦河治理成了难题。自2016年以来,河道污染问题全面爆发,太浦河变成五颜六色的“彩虹河”,情况已经严重到光靠一家难以整治的地步。两省一市的相关部门再也等不下去了,坐下来协商共治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经过商议,三方决定在2018年初联手建立“联合河长制”,推动太浦河界河共治,淘汰大量污染企业,向污染源开战。去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三地协同治水进一步升级。2019年10月,三方联合青嘉吴三地区(县)、镇(街)、村(社区)三级河长,共同制定责任清单,不以省界为单位,而以河段为单位重新划定了“包干区”,开展定期联合巡河、交叉巡河。

河长们建立了专门的联合河长群,三地河长在交叉巡河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拍照上传并留言,互通有无,不少问题一下就解决了。经过两年多联合河长的协同合作,河道的日常保洁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省界越来越模糊,水葫芦越来越少。2019年,太浦河主要河道的水葫芦繁殖面积,仅占水面面积不到10%,是最近几年来控制最好的。

关键词 区域融合

第二个关键词,是融合。便利的交通是实现区域一体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而以往省际交通往往由高速公路与国道承担,其他跨区域道路多有不畅,甚至还有不少“断头路”。首先在物理空间打通瓶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当务之急。

2018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交通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框架协议》,首批梳理出的17条省界断头路中,涉及沪苏省界的有6条。青浦区东航路新改建工程是其中之一。

这条连接青浦与吴江的二级公路,东起沪青平公路,西至江苏省界,对接吴江区康力大道,全长约2.27km。该路通车后,不仅能加强上海市与江苏省的联系,打破自然地理分隔,加强互联互通,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而且能分散G50沪渝高速公路、沪青平公路的交通运输压力,提升示范区对外交通辐射的能力。

除了陆路通道的打通,水路航运通道的融合也正在加速进行。南京栖霞区龙潭港,拥有长江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港区,是长江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专用集装箱港区。“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货物,从我们这里换上大船,只要一天就能运抵上海洋山深水港。”江苏港口集团副总经理唐洪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南京至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海中转航线服务效能明显提高,进出南京港口的大型船舶艘次同比增长22%,大宗散货一二程海进江作业量超1.2亿吨。

通过积极与宁波港、上海洋山港的合作,南京港口更好地走向世界,赢得了更多市场,也为长三角地区大规模的海港提供了充足的衔接运力。

长三角一幅壮丽画卷正在展开

图说:南京栖霞区龙潭港拥有长江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港区

关键词 突破壁垒

第三个关键词,是突破。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需要在物理空间上实现融合,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各地原本独立的行政部门实现互联互通,突破行政壁垒的掣肘。

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陈先生正在办理一项变更营业地点的业务,他的一家工厂准备迁到西塘,原本需要花几天才能完成的业务,如今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变更。这正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跨区、跨省业务“一网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