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5-24 16:40 的文章

曹可凡:用跨文化交流语境表达中国主张

“不久前,新华社在其推特账号上发布了一则视频,以兵马俑VS自由女神的动画形式驳斥美方,引起了推特网友和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我最新的一份书面建议也恰好与之相关。”

进京参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带着四份书面建议。作为资深传媒人,他今年继续立足自己的专业提出关于电视频道资源整合、关于为电视行业注入新动能的建议。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他还精心准备了两份具有战略价值的建议:增强城市韧性,增强国际话语权。其中,关于国际话语权的探讨颇为引人关注。

“面对此次疫情,中国成功向世界彰显了抗击疫情的成果。多国人士也赞赏中国有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谢中国分享经验,为全球抗击疫情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面对海外疫情蔓延,部分国家政府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防控疫情上,某些政客和媒体唱起‘双簧’,借机甩锅、抹黑中国。对此,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仍然面临诸多掣肘。”

基于此,曹可凡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言。他认为,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中蕴藏着我们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以新华社发布的视频为例,当我们用国际上听得懂的语言、以西方思维熟悉的话语系统来表达中国主张,我们的观点就可能被广大海外普通民众所感知,进而产生共鸣。”

他建议,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可以从创新教育着手。

一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上,应打破专业局限,改变以往选拔出声、出镜人才体系较大依赖于传播专业的状况,拓展从专业领域学生中选拔具备口语化传播潜力的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全力支持媒体中优秀的国际新闻从业人员,前往高校进一步深造不脱产硕士、博士,并提供经费保障,真正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国际话语权方面的人才资源梯队建设。

在他看来,面向未来的新世代传播语境中,理想型的国际新闻从业人员、传播人员,应当是专业型、双语型、个性化要素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对国际新闻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背景具备一定的观察与积淀,能用娴熟的外语参与沟通,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子。

“我觉得国际话语权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曹可凡在书面建议的最后写道,“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践上亦需长期投入和探索。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能以国际话语权生态建设为导向,向改革要动力,争抢新时代国际话语权,充分彰显中国的制度自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权体系。”

“不久前,新华社在其推特账号上发布了一则视频,以兵马俑VS自由女神的动画形式驳斥美方,引起了推特网友和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我最新的一份书面建议也恰好与之相关。”

进京参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带着四份书面建议。作为资深传媒人,他今年继续立足自己的专业提出关于电视频道资源整合、关于为电视行业注入新动能的建议。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他还精心准备了两份具有战略价值的建议:增强城市韧性,增强国际话语权。其中,关于国际话语权的探讨颇为引人关注。

“面对此次疫情,中国成功向世界彰显了抗击疫情的成果。多国人士也赞赏中国有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谢中国分享经验,为全球抗击疫情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面对海外疫情蔓延,部分国家政府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防控疫情上,某些政客和媒体唱起‘双簧’,借机甩锅、抹黑中国。对此,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仍然面临诸多掣肘。”

基于此,曹可凡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言。他认为,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中蕴藏着我们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以新华社发布的视频为例,当我们用国际上听得懂的语言、以西方思维熟悉的话语系统来表达中国主张,我们的观点就可能被广大海外普通民众所感知,进而产生共鸣。”

他建议,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可以从创新教育着手。

一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上,应打破专业局限,改变以往选拔出声、出镜人才体系较大依赖于传播专业的状况,拓展从专业领域学生中选拔具备口语化传播潜力的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全力支持媒体中优秀的国际新闻从业人员,前往高校进一步深造不脱产硕士、博士,并提供经费保障,真正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国际话语权方面的人才资源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