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不仅考验着各国应对疫情的能力,也考验着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合作抗疫还是“独善其身”?是彼此理解支持还是指责抹黑?是命运与共还是扎牢民族国家的藩篱?毫无疑问,置身其中的每个国家、每个大陆都面临着抉择。中国和非洲虽远隔千里,但命运与共,合作抗疫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做了生动的诠释。同时,“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等重要沟通纽带也在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
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绝不是偶然,这与中非深厚的历史友谊、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深厚的历史友谊。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什么人赐予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当时已获得独立的中国人民全力支持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斗争。中国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帮助非洲独立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建设了以坦赞铁路为代表的成套援助项目。非洲国家在各种国际事务中积极支持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非盟和非洲多国支持中国防控措施,为中国加油。中非友谊是在历史中生成和发展的。深厚的历史友谊是中非构建更加紧密共同体的历史密码。
共同的历史遭遇。中国和非洲都经历了被西方列强侵略、殖民的历史;中非都进行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斗争;70年代开始,中非都经历了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非洲经历了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相同的历史遭遇是中非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中国坚定支持“非洲人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正是基于对于双方共同命运的感同身受。正是因为共同的历史遭遇,中国提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呼吁才会得到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响应。
共同的发展任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重视发展已成为中非的共识。发展的诸多要素中,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无论是“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还是非盟提出的“2063年议程”,核心是要通过发展经济实现非洲的独立和富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中非加强产能合作既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也是非洲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与中国合作,实现自身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共同的发展任务意味着中非有共谋发展的强烈意愿,从而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共同的战略利益。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补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南方短板,支持汇聚南南合作的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可以说,中非共同战略利益不仅是中非进一步团结友好的现实基础,也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在第33届非盟峰会期间,非盟执行理事会发布公报称,非盟各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示一致声援。除了理解和支持,非洲还积极向中国捐来防疫物资。在中方最困难的时候,非洲给予中方真诚帮助和支持,值得铭记。
当中国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时,中国政府和人民义无反顾地支持非洲抗疫。3月22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向非洲54国捐赠540万只口罩、108万试剂盒、4万套防护服和6万个防护面罩。除了捐助大量物资,中国还派出专家组指导非洲抗疫。布基纳法索总统卡博雷在社交媒体上说“12名中国医疗专家抵达瓦加杜古,协助我国抗击COVID-19疫情。我向他们表示欢迎,感谢他们的热心帮助。” 同时,中方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在协调抗疫国际合作上发挥作用,支援非洲抗疫。伦敦亚非学院国际关系专家斯蒂芬·陈教授认为,来自中国的援助正是非洲防疫所急需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非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举措、新政策,从而使中非关系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中非友好合作进入了新时代。“巩固和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非关系最显著标识。“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为巩固和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动力。2020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20年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论坛机制创设的前瞻性、战略性。2020年,中非将共同努力使“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在“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的助推下,中非命运共同体正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