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4-23 00:08 的文章

陆生赴台10年间:我们如狼如飞弹?政治裹挟下,期待与失望后只剩下无力感

听到暂停今年陆生赴台就读试点的消息,我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如果短期内不开放陆生赴台,这就意味着从2011年开始到2020年暂停,陆生赴台湾高校攻读学位即将成为历史。我是福建泉州人,2011年赴台北大学当交换生,2013年进入台湾大学攻读研究生,2017年毕业回大陆,基本也算是这10年的亲历者。

说来有点好笑。从小接受着“台湾同胞”教育的我们,一开始把自己当作是充满使命感的和平使者,希望为两岸交流做出贡献,但到后来只求能够平平安安毕业,台湾当局不搞事情就谢天谢地。岛内的政治环境让陆生的处境越来越尴尬,我有时甚至会劝退想来台读书的学弟学妹。

即便如此,我依然很珍惜这10年的“断代史”,让我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台湾风土人情,让我依然坚信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专指普通民众)。我有点遗憾地发现,现在有那么多人关心台湾问题,但他们又那么不了解台湾社会,以至于现在有人问我的台湾问题,与10年前的一模一样。这也是促使我将我这些年求学经历说出来的原因。

陆生来了?狼来了?

2011年我们称为“陆生元年”,台湾马英九当局开放大陆学生赴当地大学攻读学位。即使最初当局对陆生作出种种限制,陆生赴台的热情也丝毫不减,并伴随蓝营执政时期两岸关系稳定、交流日渐密切,赴台读书人数逐年攀升,并在2014年和2015年达到高峰。

记得我2011年申请赴台当交换生的时候,台湾知名的大学每校只有两三个名额,总是被一抢而空。本科毕业申请赴台读研时,陆生的竞争更为“惨烈”,几十名大陆985高校毕业生争夺个别系所招生名额的情况司空见惯。与此同时,就是两岸间陌生感。那时,大陆学生对台湾高校认知相当有限,这才会有人提问:“台湾也有清华大学?是不是山寨的?”

随着陆生逐渐入台,各方对两地学生间的比较多了起来,也就有了最初的“陆生飞弹论”和后来的“陆生如狼论”。有岛内媒体称,“陆生竞争力比千颗飞弹还惊悚”;还有的台媒表示,“陆生求学狠如狼,台生如温顺小绵羊”。

在我看来,倘若把“陆生如狼”当作是一种客观描述,用来形容陆生对学业、对事业比台生更具冲劲。那么若以台湾视角出发,台湾年轻人是不是能问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时代,我们该如何“与狼共舞”?此外,比起勇猛好胜的“狼”,我们自身的优势在哪里?

与此同时,陆生也应该自省,“狼”是否能在所有方面都比“羊”更强?从“狼羊之争”中被看衰的台湾年轻人身上,是否也有我们缺少的宝贵品质?

换句话说,如果两岸年轻人真有如此鲜明的反差,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彼此增进认识的过程中,寻求合作的契机,共同打拼携手合作,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当时,两岸有识之士有过期待,随着彼此合作不断深化,台湾“师资过剩,生源不足”和大陆“师资不足,生源密集”的结构性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一个数据是,在“广设大学”之后,台湾成为全球大学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不到福建省一半的土地上竟然有近170所大学。陆生的到来,将从各个方面给台湾高校灌入活水。

“还没有流行,就走向过时”

然而没过几年,去台湾读大学拿学位不再那么炙手可热,反之,台生来大陆读书倒成了新时尚。一种直观感受是,大概是从2016年起,家乡福建赴台读书的人数大减,而台湾高校招收陆生的实际录取分数线也纷纷下调,几乎算是“还没有流行起来,就走向过时”。

2017年,我从台湾大学研究生毕业前参加过一场聚会,席间几位媒体人与学者谈到子女教育问题,他们有共识:去大陆名校读书比留在台湾更明智。不止一位表示,希望孩子到北大、清华、复旦等大陆一线城市名校就读。当说到台湾教育时,一位前辈直言:“坦白说,现在就连台大也不太行了。”如果不是有台大校友在场,只怕是要把这所台校“头把交椅”批得更厉害些。

过去台湾高中生有句名言:“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也就是说,对于尖子生或者是中上层家庭而言,要么台湾大学,要么去美国留学,没有他途。而这几年,大陆名校成为不少台湾学测顶标学生的理想选择。2017年,台湾最好的台北建国中学校长为50多位学生写了推荐函。学生“西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北大、清华这样名校不再像过去那样台生“想读就能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