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郁亮向黑石苏世民请教了三个问题
面对这样一位传奇的商界前辈,郁亮直言机会太难得了,他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书里有一张照片是苏世民当年带着安全帽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的建筑工地铲土,郁亮问,如何保持这种充满热情的初始状态?
苏世民回答,动力来自想要创造一个东西的愿景,比如建立苏世民书院是为了在中国和世界间搭起桥梁,这样就能很好地解释很多事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全力以赴去努力,当然过程中会遇到不舒服、很艰难的事,需要向内心寻找力量。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说,书院建设时,苏世民希望建筑风格与清华大学呼应,会亲自到中国各地选砖,他不在工地时,会在工地周围架上十几个摄像头,早早当上了“云监工”。
郁亮的第二和第三个问题,都与人才相关。其实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万科屡屡因人事变动上头条,外界无从知晓,在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中,郁亮是否也有困惑。
郁亮问苏世民,2000年之前是资本为王的时代,2000年之后,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原来越重要,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黑石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苏世民说,这两类资本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很难聘请到优秀的人才,黑石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人才,因为优秀的人才可以创造资金,他不介意给最好的人才支付比较高的薪酬,重要的是能出色地完成工作。
“资本并不是最重要的,必须要有知识资源、要有出色的个人能力,才能把现有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人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苏世民说。
“先要找到人,再要找到钱。”郁亮说,我明白了,我的疑问是,苏世民先生是10分人才,10分人才容易找到10分人才,如果不是10分人才,怎么找到10分人才呢?有什么方法?还是没可能?
苏世民回答,如果组织里有更多7分或8分的人才,可能现在他没办法做到最好,但是我们要看他有没有渴望做到优秀;
作为领导也需要做决定,能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也需要改变别人,这个过程对你个人和整个组织会有风险,但是我们别无选择;
当然要去寻找这样的人才,同时把近况和他沟通,也许让一个人才成长起来需要三年的时间,如果能够培养出来,也能帮业务做得更好。
苏世民回答完,主持人特意邀请郁亮对这三个问题也分享一下看法,郁亮很干脆地说,主要向黑石学习,机会太难得了,在结束对话时,郁亮说要学习苏世民,带着安全帽去工地看看能做点什么,重新回到创业的状态。
2/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