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3-25 18:39 的文章

战“疫”过后,从医之路更坚定 ——在闽港台医学生的抗击疫情故事

战“疫”过后,从医之路更坚定 ——在闽港台医学生的抗击疫情故事


沈树毅在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写病历。  

在福建医科大学,有一群特殊的“90后”研究生,他们来自香港、台湾等地区,目前在福州各大医院规培。在大陆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的时期,他们毅然选择回到医院,坚守岗位。经历这次战“疫”,他们的从医之路更加坚定。因为他们看到了白衣战士毫无畏惧投入防控救治工作,日夜奋战,舍生忘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医院需要我

  3月24日7时50分,“90后”台青沈树毅准时来到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开过早会后,便随领班主任查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上午查房、处理病患治疗需求,下午写病历、调查入院病患病史,每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今年是沈树毅在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担任规培生的第三年,今年7月结束规培课程后,他就将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成为一名医学硕士,实现自己从医的梦想。

  沈树毅告诉记者,他选择来福州学医是受了外公的影响。“我外公移居台湾前,在福州是一名中医。我小时候常常听外公提起福州,讲过去从医的故事。”从那时起,沈树毅便立下了长大去福州学医、从医的志愿。

  读完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后,沈树毅继续念研究生,并考取了大陆医师资格证。“在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我去过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等科室,虽然门类不同,但是医生对职业的责任与忙碌是一样的。”

  今年春节刚过,沈树毅在台湾新北家中接到了医院打来的电话,问他“能不能回来”,因为“医院的人手太紧缺了”。沈树毅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榕。他告诉忧心忡忡的父母,他认识的心外科医生廖剑已经报名前往武汉一线。临走前他通过微信与廖剑联系,廖剑回复“这是一名医生的责任”。

  回到福州后,沈树毅发现,同学兼好友汪修安也同期从台湾回来。“修安告诉我,他在朋友圈看到自己熟悉的一位年轻女医生也报名去了武汉,她与医护人员奋力抢救患者的照片让他深受触动,因此他决定回来,坚守好自己的岗位。”沈树毅表示,随着大陆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援鄂医务人员陆续回来,他与汪修安希望能聆听这些逆行英雄的故事,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白衣执甲、救死扶伤。

  身边的感动

  “我承担的是一般住院医师的日常工作,包括收治病人、记录病程、临床操作,处理病房内的各种事务,协助主刀医生上手术台。”谈及岗位职责,吴政儒说。

  吴政儒来自台湾苗栗,专业方向是骨外科临床医学。2017年9月,吴政儒进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成为一名规培住院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协和医院在短短24小时内,就响应国家号召组建成立了首批医疗救护队,并于1月27日驰援武汉抗击疫情。医院里有很多同事援鄂,吴政儒每天都在了解疫情发展,关注他们的安危。

  “医院胃外科主治医师林建贤、妇产科主治医师陈德招两人,去年7月作为福建支援宁夏的专业技术人才,曾到固原市人民医院开展半年的驻点帮扶工作。他们才刚回医院一个月,就再次报名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真了不起!”吴政儒说,他们这种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精神深深鼓舞着他,也更坚定了他从医的信念。

  吴政儒的指导老师刘文革是骨科科室主任。在日常诊疗、查房过程中,刘文革总是对病人嘘寒问暖,只要病人有需要,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第一时间赶来。指导老师的种种善举,吴政儒看在眼里,更感动在心里,也成为他工作中的标杆。

  “等研究生毕业后,我打算留在福建工作,因为在大陆的发展前景广阔,更能实现我的理想。”吴政儒说。

  医患更融洽

  “我一直觉得医生救死扶伤挺高尚的,所以考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医学院。以前也曾经看到一些医患纠纷的报道。我想,经过这次疫情,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了解医生的职业和价值。”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罗思嘉来自香港,2月初就从香港回到福州,在福建省立医院实习。

  罗思嘉告诉记者,在同老师通话时她记得老师说:“疫情当前,如果他是一个医学生,一定会首先站出来,因为这就是最能体现一个医学生价值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