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济南市三个案例入选2019年度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典型案例
2019年,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遴选了25个典型案例,结成2019年度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典型案例集。记者今天从济南市教育局获悉,济南市共有三个案例入选,独占三席,这三个案例分别是:《济南市:实施学校课后服务 助推教育惠民力度》《济南市市中区:以集团化办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济南市高新区: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济南市教育局
实施学校课后服务 助推教育惠民力度
近年来,济南市在做好“午间配餐和课后服务”工作上,探索实践出由课后服务向课后教育延伸的“教育惠民新模式”,课后服务经验做法获得人民群众普遍好评和各大媒体点赞。
一、主动担当,精准施策惠民生
自2017年5月,市教育局为破解学生午间就餐难和放学接送看管难问题,主动作为,合理规划课后时间,积极提供优质多样的课后服务,将放学后教育的“空白期”,提升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可为期”。
二、明确定位,创新模式求实效
实际工作中,探索建立了“1234”优化课后服务推进模式:
——“1”是“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提供个性化课后服务,保障学生“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晚走有管护”。
——“2”是“坚持两个创新”。挖掘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两方面探索创新。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延时服务全面转型为以“课程化”“学长制”为主的 “课后教育”。目前,全市各中小学校从学科辅助、综合实践、艺术素养与健康教育等7个指标开发延时服务课程共5554项,课后服务形式与质量不断提升。针对寒暑假学生校外教育的需求,打造全市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作业、空中课堂、线上释疑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延伸教育服务,已累计开通103门课程,课时3129节次,服务学生37.5万人次,学生参与在线学习互动超过18.3万小时。
——“3”是“建好三个机制”。一是工作推进机制。协同推进,分级负责,形成“学生自愿、公益普惠、成本分担、合理取酬”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协作共育机制。构建市区校三级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三是反馈跟踪机制。利用大数据和社情民意调查做好需求和满意度分析,及时了解家长对工作的知晓情况及满意程度。
——“4”是探索“四种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以教师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教师+家委会、教师+社区服务、教师+第三方机构服务、学长制+大学生志愿服务”四种服务模式,形成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参与的课后教育体系。
三、保障到位,优化服务得民心
为优化课后服务功能,努力做到科学评估、资金保障和监督评价“三到位”:一是需求沟通到位。对学生提出的课后服务个性化需求,通过教育教学质量综合监测、课业负担监测、教师评估、家长反馈等多渠道进行评估,实现因需施策。二是财政补贴到位。市政府出台政策,增加市属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按照每班每年和每生每年标准核拨。三是监管评价到位。将两项服务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改革创新成效考评”项目,以考核评价推动工作深化提升。
课后服务运行以来,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同步提升。据2019年秋季开学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参与延时服务学生41.97万人,覆盖率达95.63%,主城区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提供服务、满足需求两个100%。
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
以集团化办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济南市市中区为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发展城乡间、校际间不均衡问题,以及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激增、局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期盼,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逐步推进义务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广域扩张,成功走出了一条整体带动、示范一方、影响全国的集团化办学改革之路。
一、逐步改革,实现全面覆盖
2013年,市中区开始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27所学校初步组建10个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面达40%。2014年,实施集团扩容,新成立10个教育集团,55所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管理体制,集团化办学覆盖面提升到82%。2015年,打造“城区集团+城郊集团”集团链,向城郊学校“精准”输送城区优质资源。自2017年至今,市中区不断总结改革经验,合理配置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