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遴选政策理论】中国教育发展70年回溯与展望(下)
【2020遴选政策理论】中国教育发展70年回溯与展望(下)由北京公遴选考试网提供:更多关于中央遴选,北京遴选,备考技巧的内容请关注北京公遴选考试网/中央公遴选考试网!或关注北京华图微信公众号(bjhuatu),公遴选培训咨询电话:400-010-1568。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四)教育使命的提升:提升全民素质以实现民族复兴
教育使命从服务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到服务国民素质提高,国家教育政策在变革中日益完整和丰富。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在国家的教育政策视野中实现了统一,教育的使命在为经济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逐渐转型升级,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将其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重要战略地位。
三、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气象与新趋势
中国教育70年的光辉历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并积极发挥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作用。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互联网+教育”将兼顾更高水平的效率和公平。互联网技术,有助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带来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巨大变革,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中国将继续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通过“互联网+教育”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巨大契机。
第二,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每个人的终身发展。顺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赋予教育“包容、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新使命,给每一个人以平等的学习机会成为中国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新愿景。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七大战略任务之一。
第三,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打造人类教育共同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通过智力合作、知识共享和业务伙伴关系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高度契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逐渐展示出在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积极参与打造人类教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