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0年第一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2020年7月17日,审计署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围绕此次审计的相关情况,记者采访了审计署财政审计司相关负责人。
一、2020年第一季度政策跟踪审计的总体情况如何?
2020年第一季度,审计署继续组织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35个中央部门、15家金融机构进行审计,还延伸审计了51户中央企业。审计中,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聚焦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减税降费、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政府过“紧日子”、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深化“放管服”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污染防治等方面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抽查了1853个单位、2319个项目,涉及资金4934.7亿元,还对以往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检查。从审计情况看,有关地区和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实际主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
二、第一季度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主要发现了哪些问题?
一是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相关审计情况。从审计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积极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多措并举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据税务部门统计,2020年一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减税降费7428亿元,其中2020年新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3182亿元,取得较好效果。但审计发现部分地区有的税收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营商环境仍需改善,一些地区违规收费、违规开展中介服务或转嫁费用等涉及金额2.06亿元。主要包括:3个省的3家单位违规征收应免征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违规收取担保业务咨询服务费等共计1.04亿元;3个省的3家单位违规向企业转嫁应由财政保障的费用5703.38万元,如要求企业承担电子政务平台服务费、施工图审查费等;2个省的4家单位违规开展与主管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相关的中介服务并收取费用共计1912.45万元。此外,转供电领域降费空间仍较大,工商业领域尚未全面实现“一户一表”,不合理加收电费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如5个省的10家转供电主体不合理加收电费共计2586.13万元。
二是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相关审计情况。重点抽查了各地区各部门建立清欠台账、制定清偿计划、清偿拖欠账款等情况。总的看,各地区和部门认真落实清欠工作部署要求,积极推动欠款清偿。但发现9个省的20家单位和3户央企存在少报或多报拖欠账款问题,涉及金额4.65亿元;2个省的7个地区拖欠账款未按规定逐笔制定清偿计划,涉及欠款33亿元;1个省的1个地区新增拖欠账款2908.21万元;4个省的5家单位未完成清偿任务937.33万元;2个省的11家单位虚报清偿金额5438.81万元。
三是政府过“紧日子”和基层“三保”相关政策审计情况。重点关注了各地区各部门严格“三公”经费管理、落实厉行节约要求、盘活存量资金资产、加大基层财力保障力度等情况。总的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坚持过“紧日子”,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财力保障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发现的主要问题:
1.部分地区一般性支出等压减不到位,存量资金未有效盘活使用。4个省的23个地区未按规定压减一般性支出或“三公”经费;4个省本级和3个省的3个地区存在未统筹盘活结余和结转2年以上财政存量资金问题,涉及金额4.16亿元;1个省本级未按要求及时清理2个财政专户,财政资金9000万元沉淀近10年未按规定调入国库。
2.部分地区“三保”压力较大,管理不规范。3个省的3个县通过挤占专项经费、临时调剂周转等方式弥补“三保”支出。
四是稳就业、稳投资政策措施落实相关审计情况。重点抽查了职业教育、合理扩大有效投资等任务的落实情况。总的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稳就业、稳投资相关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发现的主要问题:
1.部分地区职业教育资金安排不合理,资金项目绩效不高。10个省存在职业教育资金预算安排、拨付使用等不够合理规范,资金闲置甚至被挤占挪用等问题;10个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相关项目进展缓慢,绩效目标完成效果不佳。
2.部分地区投资项目进展缓慢。12个省和2个中央部门的34个重大项目存在长期停工、未按期开工或完工等问题,涉及投资额75.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