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挂钩帮扶点政和县脱贫“摘帽”焕新颜
日前,福建省委办、省政府办发布公告,宣布包括政和县在内的6个县达到脱贫退出条件。至此,历时八年脱贫攻坚,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挂钩帮扶的福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和县实现“摘帽”,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政和县僻处闽北、浙南交界,是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也是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1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将兴业银行列为政和县的挂钩帮扶单位。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八年来,兴业银行主动担当,积极融入扶贫攻坚战役,总分联动,“输血”“造血”并举,“产业扶贫、产品扶贫、渠道扶贫、定点扶贫、教育扶贫”五大体系协同发力,持续加大对政和县的金融供给和人、财、物等方面的扶贫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兴业银行累计捐资超过4150万元用于政和县基础建设及脱贫攻坚,全力支持政和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输血更造血 铺就“兴业路”
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原因,政和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2012-2014年,兴业银行累计捐资2000多万元帮扶资金为政和县城区解放街、内环路等道路综合改造项目解决了配套资金难题。仅三个月时间,县城干道旧貌换新颜,老百姓(603883,股吧)出行更加方便。
扶贫先扶智,兴业银行积极发挥教育在精准扶中的作用,支持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拔穷根”。在兴业银行800万元的捐资助力下,政和县第二实验小学于2017年顺利建成,让众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走进了心仪的教室。2019年兴业银行再次捐赠750万元扶贫款支持政和县第三实验小学建设,通过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2010年,在时任县委书记廖俊波的主导下,政和县开始打造省级开发区——同心工业园区。“要想富,先修路”。园区筹建伊始,兴业银行便给予鼎力支持,持续打造金融扶贫“兴业路”,这条路既是引“水”之渠,也是脱贫之路。
自2012年以来,兴业银行共给予福建省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提供3.6亿元的低息开发贷款,期限5年,专项用于政和经济开发区一期启动区项目开发建设。同时,兴业银行设立企业金融政和业务部,专人专岗对接服务政和县域企业,为园区建设发展持续注入金融活水。
扶上马送一程,2016年,为减轻同心工业园区的后顾之忧,兴业银行将原贷款期限由5年延长至10年,延期后的项目贷款继续执行最优惠利率。兴业银行还通过“易速贷”“连连贷”“交易贷”等中小企业专属产品,满足园区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从挂钩帮扶政和县至今年3月末,兴业银行已累计向政和县企业发放贷款约9.6亿元,带动当地机电、食品、竹木等产业发展,为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
出资还出人 巧念“致富经”
为使定点帮扶更接“地气”,为乡村脱贫出谋划策,2014年来,兴业银行先后选派陈为亮、曾年和两位同志驻村挂职帮扶政和县外屯乡外屯村、澄源乡大梨溪村。
2014年至2017年,依托“娘家”兴业银行的强力支持,陈为亮带领外屯乡外屯村村民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阳关道:下步洋自然村建起了一座长15米、宽5米的水泥桥“兴业桥”,库坑板自然村的土路硬化改造成了的“兴业路”。通过驻村了解到困扰村民的“一手”信息后,兴业银行总是想方设法尽速解决:筹措157万元对立基洋自然村5.5公里的进村公路进行硬化改造;筹措900万元资金,修建了2000米的防洪堤,盖起了老人幸福院,建起了垃圾转运站;通过成立养羊合作社和莲子合作社,实现农业增产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三年来,陈为亮心里装着的外屯村建设发展蓝图一点点变成现实。
扶贫路上,兴业人薪火相传,久久为功。2017年底,兴业银行建瓯支行的曾年和主动请缨前往政和县澄源乡大梨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成为兴业银行第五轮整村推进挂钩帮扶工作中向省内扶贫开发重点村派驻的三位“村第一书记”之一。
大梨溪村是福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属革命老区基点村,地处高山可用耕地不足,进村道路狭窄,交通极为不便,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当地劳动力严重溃乏。
如何找到脱贫钥匙?曾年和深入调研,发现可以发挥该村的自然生态优势,接上澄源乡红色休闲康养旅游整体规划,同时谋划发展冷水鱼养殖实现财政增收。说干就干,他带着兴业银行32.5万元的第一笔扶贫产业资金和福建省财政60万元专项产业资金,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与大梨溪村的村民们齐心协力将村口的荒地变成了一方深水鱼塘,对周边河道、农田也进行了整治改造……大伙都说,跟着曾书记一起干,村容村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