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20-05-09 00:58 的文章

政策频出 助力中小银行“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

  在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增资扩股等举措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日前召开会议,再次聚焦中小银行发展问题,提出要抓紧落实已经制定的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的工作方案。

  监管部门多次发声,要求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这将进一步助力中小银行“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同时,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也将让中小银行此前暴露出来的偏离主业、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偏。

  我国有4000多家中小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家数占比为99%,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此次金融委会议强调,中小银行对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金融系统的底层,数量虽多,但单个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中小银行在放贷能力、资本消耗等方面压力陡增,需要政策予以支持。”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金融税收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陆岷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刚刚过去的4月,多项针对中小银行发展的举措陆续出台: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有效增加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将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阶段性下调20个百分点,释放更多信贷资源……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时表示,在我国,中小银行与中小微企业“门当户对”,有着天然的相容性。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增加金融供给主体,有助于填补我国大型金融机构无法或无力顾及的市场,从而优化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改善金融服务不充分、不均衡等状况。

  “因此,从长远看,要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中小银行更好发展。”董希淼说。

  陆岷峰也表示,疫情之下,需要打造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共荣的“双中小”健康生态圈,保证区域金融与经济的共同稳定。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日旭称记者,实力较强的银行经过前一阶段的改革,基本都建立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大部分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均存在“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问题。

  对于当前深化中小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陆岷峰建议,一是要深化公司治理改革,优化股权结构,改变当前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对高管人员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二是要深化内部管理机构的改革,目前有些中小商业银行纵向机构多级管理、信息传输失真,横向部门多而复杂、办事扯皮,因此,宜大力推进机构“扁平化”,对重复职责的部门进行归并;三是要大力引用金融科技,以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减少人为管理,积极运用大数据在信贷等各项决策中的作用;四是要加大人力资源的管理,制造任职风险,打通员工输出通道,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管理水平等。

  兰日旭认为,要推动中小银行深化内部改革,亟须在政策上加强引导,明确银行特色性、区域性服务定位,在“引智”“引资”“引技”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改善银行治理机制的效果。“引智”,是引进人才,改善银行人力资源结构;“引资”,是引进社会资金,充实银行资本,改进银行资本构成;“引技”,是引进治理机制和风控经验,夯实银行治理机制。

  “中小银行自身要明确定位,回归本源,努力缓解区域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与中小企业一同成长。要围绕当地经济的特点和中小微企业客户的需求,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董希淼说,要聚焦重点行业,调整客户结构,通过调整信贷投向额度、优化利率风险定价策略,动态设定风险权重等方式,实施具有区域特色的差异化经营,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针对风险管控,中小银行可从两方面着手。”兰日旭指出,一方面从银行实际出发,立足本地资源,盘活内部数据,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手段,把企业家生活场景与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链结合起来,构建全景式风控机制。另一方面有效利用政府政策,争取贴息、政府担保基金、信用奖惩机制等措施,从外围降低银行放贷风险。

  “立足于当地文化、实际的动态跟踪和依托企业资金流动趋势等综合评估的做法,可以进一步化解放款中小微企业中的风险,不良贷款率极低。”兰日旭称,要让中小银行能够更有效“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政府应该更多的提供贴息等政策扶持,引导银行向中小微企业贷款倾斜。同时,银行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利用信贷员、大数据分析等方式防控风险,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