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要“断奶” 需政府和车企需并肩作战
我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期发展,但在2020年很难有较大改善。”一位新能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一季度销量仅为11.4万辆,同比下降56.4%。新冠疫情似乎是最直观的原因。截至2020年4月26日17时,国内累计确诊超过8.4万人。
一月底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开始停工停产,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剔除物价变动因素,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6.8%,去年同期则有6.4%的增速。经济萧条大环境下,市民收入减少,大宗商品汽车的销量自然受到冲击。但与其说疫情是新能源市场萧条的“始作俑者”,不如说它只是“替罪之羊”。
疫情不是车市衰落的根源,只是催化剂。2019年6月底补贴退坡以来,新能源市场迎来“九连跌”。补贴似乎决定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生死存亡”。4月23日,新政策首次规定补贴前指导价不得高于30万元,原则上每年补贴规模不超过200万辆。政策收紧又给新能源车企的前景增添了一丝不确定。
12岁巨婴嗷嗷待“补”
2008年被业内认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元年”,新能源汽车由此开始走出概念阶段。12年过去,新能源汽车却仍像个嗷嗷待“补”的“巨婴”,补贴政策一有“风吹草动”,新能源市场便波动剧烈。曲折上升的新能源汽车如何能摆脱补贴,搭上发展的高速列车?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阻止“巨婴”断奶的因素之一。
截至2019年底,中国充电桩总数已达122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52万台。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81万辆。3.1:1的车桩比相较几年前已有很大提升,但是充电桩的实际利用率却令人堪忧。“看得见,摸不着”。燃油车相对电动汽车的巨大体量,使充电车位被燃油车占用的场景层见迭出,电动车主看见充电桩却无法充电。去年11月,北京终于将这一问题写进《北京机动车停车条例》,占用电动汽车车位将受200元罚款。
金屋藏“充电桩”,选址是充电桩的另一大问题。城市中有些显眼的位置不允许建设充电桩,这导致很多充电桩被藏在“犄角旮旯”。这些选址不当的充电桩利用率可能低至2%到3%,运营商因此入不敷出,没有钱后期维护,一些充电桩彻底沦为“僵尸桩”。造成“僵尸桩”的另一原因在于桩企。不少桩企一门心思拿补贴,而忽略后续使用问题,自然将充电桩选址在成本低的非热门区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传播顾问沈承鹏告诉亿欧汽车:“充电桩利用率低的根源还是企业追求补贴,车企桩企都没全把心思放在消费者需求上。”
此外,相较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加油站,充电桩却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一二线城市的非市中心区域,充电桩数量明显欠缺。同时,“充电慢”问题也亟需引起重视。电动汽车充一次电差不多耗费30分钟,燃油车加油只需3分钟。续航里程短的电动汽车在这一问题前,更显难堪。但上述所有难题与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相比,都会“相形见拙”。2019年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被提及次数,较前一年增加14倍。特斯拉、蔚来、北汽都先后爆出自燃事件。电动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大部分是含有易燃溶剂的锂电池。当锂电池内部短路就会引起电动汽车自燃,这也是现在电动汽车自燃最大的“罪魁祸首”。
电动汽车不仅物不够美,价还不够廉。由于钴,铝等组成电池的原材料价格逐年上涨、关键技术开发成本导致新能源车型的售价比燃油车更高。如此一来,新能源汽车势必离不开补贴。曾就职于戴姆勒、博世、保时捷的业内人士认为,车企离不开补贴的最主要因素在于价格。他告诉亿欧汽车:“同级别的电动车与内燃车相比价格偏高,未来要摆脱对补贴的依赖主要还是需要降低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成本。”
随着中国40万亿的新基建兴起,作为受益者之一的充电桩或将补足短板,助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但电动汽车若要摆脱补贴,还需在产品研发和成本控制上加足马力,方可走上独立之路。
自救断奶?
求“量“不如求”质“。
新能源汽车若想走得长远,总要有“断奶”的一天,政府和车企需并肩作战。
40万亿的新基建计划将加速充电桩建设的脚步。4月14日,国家电网2020年将建7.8万个充电桩,预计带动消费超200亿元。国家发改委预计,2020年国内充电桩投资将达100亿元,新增充电桩60万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我认为没有必要非得实现车桩比1:1。当前主要的任务是细分充电域,根据不同需求类型,设置不同的车桩比例。如城市和乡村,公共停车场和工作地点等设置不同的车桩比例。工作地点或许3:1就够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充电设施的规划水平和利用率有待提升。吸取历史经验,政府在2020年充电桩建设应在三大方面“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