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双黄连 别忘病毒源头?真相来了!
如果没有本次疫情,艺术家李继伟的春节本不该是这样度过。“在家里躺了好几天。”他自嘲地笑笑,对这样的现状也甚为不满。只是,身体静止,思考依然像永动机。
在他的工作室,一个关于DNA的装置艺术作品刚好完工。“基因、变异、DNA,它们以说不出来的形式,给人抽象不可控、不常规的感觉。”李继伟指着作品说:“基因的变异是未知的。就像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谁能料到呢?2003年SARS疫情已经来过一次,今天病毒又卷土重来。”
他顿了顿,有些迟疑地说:“其实,你不该采访我,你该去采访那些敢吃野味的‘勇士’,他们不知者不畏呵。”
祸起野味
李继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早在2015年时到达顶峰。当时,盛大的“保护鲨鱼”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其目标在于终结野生动物的非法买卖,减少公众对鲨鱼鱼翅等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的消费需求。作为“保护鲨鱼”艺术巡回展邀请参展的艺术家,李继伟的装置艺术作品——一条在蓝色海洋中摇曳并优雅转身的切片鲨鱼大获成功。
自那以后,他延续了对自然生命的关注,把目光投向了基因、DNA,“每一个人的DNA都不一样,人们真的了解太少!”
一语中的。
和基因一样,人们对病毒的了解也知之甚少。当年让国人有惨痛教训的SARS疫情,武汉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和她的团队,直到2013年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证实组装SARS病毒所需的所有基因,在云南省的一个蝙蝠群落中全部发现。一个科研团队,竟然穷尽10年光阴,才追踪到SARS病毒来源。敢问世人,作何感想?
近日,来自国家疾控部门和专业研究者的初步信息都表明,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和2003年SARS疫情一样指向了野生动物贸易市场。
野生动物和疫情,再次因国人的口腹之欲联系在一起。
正因如此,2019年1月22日,19名院士、研究员、大学教授在一份联名建议中发出倡议:“杜绝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食用,从源头控制重大公共健康危机。”
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要求,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消费者要充分认识食用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远离野味,健康饮食。
尽管这一要求规定了特定时间内暂时禁吃野味,一些业内专家认为,永远禁吃、禁止交易野生动物也日渐成为公众的共识,许多网民倡议“抵制吃野味从我做起”。毕竟,不吃、不交易,代表了文明更高的程度。
迫切共识
当看到“中国环境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切断疫情病毒源头!中国环境报社等4单位发起建议立法禁食野生动物》一文时,中国作协会员、出版食品安全报告文学《舌尖上的毒》的作家曹永胜,第一时间被“立法禁食”4个字打动。当时,他正在看央视新闻,密切关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新进展。“我觉得这个倡议书很及时,非常有价值,《中国环境报》的倡议体现了媒体责任和担当,我为它点赞。”
也就在第一时间,他在后台留言,要求加入“个人联名”发起倡议。
联名建议获得热切响应
作为长期关注现实的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曹永胜对食品安全问题带给人们的危害深恶痛绝。“一些人为了猎奇、为了味蕾一时舒爽,铤而走险食用野味,既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也给人类带来潜在的巨大危险。对这种行为,我表示坚决反对,我本人也一直反对食用野味。”曹永胜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1月28日,中国环境报社、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自然之友4家机构单位,联合发起的立法禁食野生动物的建议书,截至1月31日,短短几天已收到了百余家机构和个人的联合署名。
人们看到“立法倡议”,内心中某一种冲动被唤醒,像潮水一样加入了联名的队伍。
这是一种共识,代表了法学界的理性,也点燃了普通民众内心火热的激情。
负责起草倡议书的陈媛媛,是中国环境报社法治版编辑。初二晚上,她开始就起草内容征求法学界专家意见。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副教授、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正在湖南老家过年,晚上8点时收到陈媛媛的信息。旋即,他回复表示“大力支持”,同时就倡议书的内容提出一些建议,并回复了一连串的链接,如《深圳经济特区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若干规定》等,表示“一些地方已有类似做法,建议参考”。
同一时间,征求专家的请求也发送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王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