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10-22 19:51 的文章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刘志彪、孔令池建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刘志彪、孔令池建议——

南京: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圈

南报网讯 (记者 宋广玉)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要强化战略协同,构筑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新优势。以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龙头,发挥苏南、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研究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圈。今年3月,科技部、中科院以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建议构建“一核三区多点”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圈”。 

意义:突出创新要素整体布局,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

竞争与合作格局的不断演化,构成了当今世界区域发展的重要潮流。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新焦点、区域合作的新内容和区域增长的新引擎。长三角是全国科教资源最密集、创新源泉最充沛、产业基础最雄厚、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深化创新驱动发展上拥有独特优势,应当先行一步、当好示范。 

建设长三角科创圈,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区域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建设长三角科创圈,对突出创新要素的整体布局,形成全球性创新空间,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标杆价值。建设长三角科创圈是把长三角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核心抓手。具体体现为:瞄准全球科技产业创新制高点,共同推进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区域间的分工交流与合作;优化升级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思路: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

长三角科创圈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整合、聚集创新要素,在协同创新形成合力的基础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级水平,联手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在若干优势领域培育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并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建设成为国际领域有影响、国家战略有地位、区域建设有贡献的科创圈。 

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要注重以企业、社会和跨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开展主动服务和跟踪服务,将服务范围向支撑企业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延伸,引导科研机构、仪器设备、研发基地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布局、协同共建大科学设施,推进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推动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落地长三角,形成科研设施的集群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参与中外科技伙伴计划,推动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共建长三角大数据中心和国家化创新平台,提高合力参与国际或国家大科学计划的能力。 

着力打造多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区域统一开放人才市场格局的形成。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在人才开发和培养方法上与国际接轨,促进多学科交叉、多门类汇聚、多主体对接,打造世界级的各类前沿交流平台和机制,形成具有队伍结构国际化、人才能力国际化、人才活动国际化的人才资源优势。共同组建国际人才市场,建立统一标准的各类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库,搭建三省一市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加大各省市人才支持政策协调力度。 

形成动态优化的重大科技战略部署,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合力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探索深化在量子通信、生物医药、核聚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国际合作。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加快实施已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针对重大、重点领域的联合申报。聚焦公共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围绕新兴产业,共同攻克一批核心技术。营造和培育真正的自由宽松的创新性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赋予研究人员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需求—研发—试验—孵化—产品—产业”的产业创新融合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培育和完善科技与产业联系机制,围绕主要产业链和重要产品,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和模式创新需求为导向,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完善创新链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