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言】行业面孔 | 粤剧名伶彭庆华:祖国的强大,让中国艺术家更自信
【编者按】每个人的奋斗生涯,都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大洋网推出“70年·70言”专栏,从不同行业的视角出发,看社会发展的面貌和人民打拼奋进的足迹。
大洋网讯 一盅两件,叹茶睇戏,是传统广府生活的生动写照,但这并非是广东独有的生活方式。一百多年以来,不少粤籍华人到海外谋生,中华文化随着他们的足迹走遍世界,因此,粤剧成为世界上传唱人口最广的传统剧种,成为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2009年9月30日,粤剧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广东省首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载光华转瞬即逝,经过全体粤剧人的努力,粤剧行业已发生了不少喜人的变化。
2019年9月21日,“岭南风华·我爱你中国”——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粤剧名家名剧折子戏专场,彭庆华(左)在《武松大闹狮子楼》中饰演武松。(图片来源:广东粤剧院)
“作为中国艺术家,我们站在异国他乡是很有自信的”
9月21日晚,“岭南风华·我爱你中国”——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粤剧名家名剧折子戏专场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九个经典剧目中,由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粤剧院二团当家文武生彭庆华主演的《武松大闹狮子楼》是唯一的武戏,干净利落的唱腔和表演、拳拳到肉的武打动作,在观众席掀起一浪接一浪的喝彩声。
自1997年正式从艺至今,彭庆华塑造了众多广受欢迎的角色,二十多年来经历了行业的起起伏伏,个中的酸甜苦辣,他感触良多。1999年,彭庆华到美国参加演出。当时,身在异国的父老乡亲们并不了解祖国人民的生活:“当时我就很自信地告诉他们,我们生活得很好,而且希望他们能够回国、回家看看。”近十年来,彭庆华深刻地感受到,因为祖国的强大、有了底气,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艺术家,在异国他乡是很有自信的,而且越来越能感受到尊重。因此他认为,国家的强大对传统文化工作者来说具有绝对意义,“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要强大,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愿意去做。”
“戏曲是活的,传承是要让它活着传下去”
近年来,古老的粤剧艺术突然时尚起来,甚至摇身一变成为“零零后”都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这要归功于粤剧界多年来的改革创新。其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不得不提——剧情改编自网络游戏的跨界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使用网游视觉元素对服装、道具进行包装,在音乐和舞美上进行了更现代化的改良,开创了传统戏曲与网络文化结合的先河。
跨界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剧照。(图片来源:广东粤剧院官方微博)
大胆的尝试让该剧一炮而红、“吸粉”无数,同时也引来了巨大的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决战天策府》作为开天辟地性的作品,迅速点燃了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自2014年首次上演至今,持续吸引越来越多年轻观众自费走进剧场。作为该剧的主演,彭庆华顶住了莫大的压力,坚持着他心中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担任广东粤剧院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的彭庆华认为,传承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但传承不等于复刻:“戏曲是活的,传承是要让它活着传下去。”一直以来,彭庆华尝试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寻找合适的道路。“作为粤剧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创作能被更多观众接受并喜爱的作品。”彭庆华表示,《决战天策府》让他发现年轻人还是希望热爱传统文化的,只是缺乏渠道,而该剧正是搭建了渠道,使年轻人们一直以来酝酿的激情,通过这个桥梁来到粤剧的观众席上。
目前,粤剧行业发展蓬勃。近年来,广东粤剧院“粤剧进校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和推出“周末睇大戏”等举措培育年轻观众和市场,培养戏曲市场的文化消费习惯。“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是培育一个以后可以给我们汲养的观众群。” 彭庆华表示,日后愿意在不同领域搭建这样的桥梁,“引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有时我们会对自己很残忍,但很爱惜自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