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OIC的系统化分析框架行业专题研究:装配式PC工厂研究方法论
评价指标选取及其逻辑
对于工厂的经营情况有多种评价口径,常用的有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净利率以及ROIC(投资回报率)等等,本文将净利润和投资情况综合考虑,选取ROIC(投资回报率)作为评价PC 工厂的核心指标,ROIC=净利率*投入资本周转率=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投资规模,从收入、成本、费用情况对净利润情况进行拆解,投资规模主要考虑对生产线、土地厂房及辅助生产设施的投资进行分析,并提出“三步走”的战术,即在先确定投资规模情况下,继而谋求周转率和净利率的增长提升ROIC。
把握重点:产能利用率是提升效益的中坚力量
PC 构件厂效益主要由市场价格和产能情况共同决定,对于PC 构件的价格分析,一方面是分析其所在的市场区位情况,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当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
PC 工厂产能释放受到多种条件限制,其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特点,上半年产能释放情况较低,下半年迎来行业旺季;柔性生产线的产能释放情况要显著高于固定生产线,工厂参与到前期设计阶段,能够提高PC 构件的标准化程度,养护窑能够提高蒸养效率,利于产能的释放。
逐一击破:拆解成本结构,多维度分析内在差异PC 构件的主要成本有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模具成本以及制造成本,其中材料成本约占到总成本的40%左右,人工成本接近30%,材料成本相对较为刚性,但有条件的工厂可以建造搅拌站方式减少混凝土成本,人工成本可以采用外包或者自营两种方式,但各有利弊,工厂需要综合衡量,进行判断;在模具的选择上,规模较大的工厂可以选择铝模具进行生产,其成本更低,规模中小的工厂可以选择木模或者钢模进行生产。
见微知著:紧盯辅助活动,盘算期间费用占比
PC 工厂相关的辅助活动(支持性活动)十分细碎。数次调研经验表明,主要的关注点是运输、堆场、信贷政策和研发活动。PC 构件有专门运输车辆,可以提升装卸效率和安全性;堆场的门道很大,现有两种经营模式:有些工厂信息化程度高,能按工地施工进度排产,故可采用小堆场模式。有些工厂(尤其国企)堆场大,可以一次生产构件并大量堆放,减少换模时间;信贷政策方面各厂差异不大,但能侧面体现工厂在供应链的地位;研发活动则是各工厂“选美”的舞台,代表装配式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工厂综合实力的体现,在竞争渐趋激烈的环境中有特殊重要性。
粗中有细:拆解资本预算,平行比较多种投资策略产能10 万方的民营PC 工厂占地面积可能达一百亩,如临近都市圈,则目前地价或有5000-6000 万元;厂房成本我们参考了一些案例,认为即使在利用率较高、厂子较小的情况下可能也要4000-6000 万元;流水线方面的选择则有很多,简单来看10万方产能的工厂或需在生产线上投资4000-7000 万元;自用钢筋水泥的辅助线成本约几十万元;办公楼和居住区的成本则不一而同,参考现有案例可能有3000-4000万元。全部算下来大约1.6-2.3 亿元,不过需注意国企在土地划拨上会有很大优势。
拆解ROIC 的增长引擎:投资→周转率→净利率民企相对国企拿地成本高,因而堆场可能更为紧张,这会侧面刺激民企提升BIM 与JIT 能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与研发氛围,产品的附加值和净利率有提升的趋势;国企则以较高的投资周转率“重拳出击”,一方面节省土地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国企向来注重质量,是政府、大型地产商的不二选择,客户稳定,便于产能释放。但国企生于“温水”,未来面临民企精耕细作能否维持优势,还要看自身管理能力和战略眼光。在产能隐隐过剩的行业背景下,谁转型快,谁才能笑到最后。
我们继续推荐冉冉升起的港股装配式“新星”远大住工(02163.HK);中国建筑国际(03311.HK)作为硬派国企,目前也走在装配式行业前列;筑友智造科技(00726.HK)则具备全供应链优势、信息化程度高,同样建议投资者给予关注。
风险提示:地区产能过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需求不足导致价格回落、部分假设推演存在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