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紧密对接行业所需湾区所向
近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了从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4月30日的最新统计数据,广东海洋大学(下称“广东海大”)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学校首次跻身拥有全球前1%学科高校行列,这是近年来该校实施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项突出成果。
今年是广东海洋大学建校85周年。85年来,该校向沿海地区和涉海行业等输送了近20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的广东海大,坚持以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为导向,自觉肩负起海洋强国和海洋经济强省的使命担当,积极融入并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奋力推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
“三全育人”体系成效显现
近日,一场特别的“校外辅导员”聘任仪式在广东海大海运学院举行,11名党员校友成为该院首批校外辅导员。他们将采取“1对1结对辅导”“N对1延伸辅导”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在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专业观、就业观,完成好大学学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这是广东海大试点推行整合校内外育人力量,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一次有益尝试。为培育新时代英才,广东海大提出了“爱校如家、待生如子”的育人理念,试行了“思政小助理”“校园小天使”学生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探索。近年来,学校向海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构建了向海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该校水产学院副院长杨奇慧教授介绍,水产学院在创新全产业链“三全人才”培养体系之外,老师们还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穿插介绍祖国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行业快速发展形势,结合国家海洋战略、领海安全等话题,逐步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报效祖国的情怀。
在一如既往的良好学风熏染下,近五年来,广东海大学子在各类课外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文化体育艺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762项、省部级奖励1251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突出。学生深造率和就业率均不断上升,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
“五海战略”凸显办学特色
2019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正式受聘为广东海大特聘院士,并担任该校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荣誉院长。在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和支持下,广东海大正积极筹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
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超过10亿亩,海水稻(即耐盐碱水稻)技术的突破,解决了沿海滩涂地区无法种植水稻的难题,在耕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愈发凸显其重大意义。近日,广东海大校友、客座教授陈日胜团队在台山打造广东省连片规模最大的“广东海水稻第一田”,早造规模已经扩大到5800亩。
这是广东海大凝练办学特色,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典型案例。近年来,学校围绕“海空、海面、海边、海下、海底”五个方向调整优化现有的学科专业,扩展学科专业方向覆盖领域,逐步形成了“4+2+N”大海洋学科体系,办学特色愈加鲜明。
目前,广东海大聚焦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滨海农业、海洋经济管理六大学科群,着力打造六大涉海特色优势专业群,涉海专业占比达到62.5%,形成有效服务涉海产业的学科专业体系。
“产教融合”服务湾区建设
2015年,超强台风“彩虹”正面袭击湛江,广东海大海洋与气象学院院长谢玲玲教授带领团队研究发现,在该台风过境后诱发了海洋的二次降温,这个不同于以往认识的独特发现,为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个以海洋水产食品为主体的食品学院,广东海大食品科技学院始终围绕南海生物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以及海洋食品产业重大需求,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该院院长刘书成教授介绍,在学校科研奖励办法的激励和推动下,学院老师与粤西地区领先的海洋水产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多项成果直接转化到企业,实现校企合作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