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7-12 09:00 的文章

大连市船舶工业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

    王泽宇

    船舶工业是大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中国船舶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正常贸易活动受限,全球造船市场持续低迷,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比下降。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破坏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基础,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复工复产面临着“滞销”和“断供”的双重风险。在当前国际市场低迷以及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大连船舶工业如何在疫情后抓住转型升级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紧跟“新基建”浪潮,探讨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模式、促进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大连市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目前,大连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和大连中远海运川崎三大船企以及一批中小型造船企业,已建设大连湾造船基地、长兴岛造船基地和旅顺口造船基地三大造船基地和大连船舶配套园、韩国船舶配套园、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船舶配套园、旅顺开发区船舶配套园、金州新区船舶配套园、甘井子区土城子船舶配套园五个配套园区。2019年上半年,大连市船舶工业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1.5亿元,同比增长11.8%;工业增加值31.8亿元,同比增长21.8%;海洋工程产值3.1亿元,同比增长55%;完工量16艘、173.2万载重吨;修船完工163艘。

    虽然大连市的船舶工业企业已进行复工复产,但受世界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影响船舶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还存在融资难、用工难和手持船舶订单下降等问题。

    大连市船舶工业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完善船舶工业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抗风险韧性。以大连市船舶工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以通讯导航及自动化系统、特种船舶专用设备等为主导产品的船舶设备配套业,加速海洋船舶工业企业的产能调整、兼并重组进程,提高本土配套率、装船率,实现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多元化。缩短产业供应链距离,设立安全库存储备,提高船舶工业产业系统抗风险韧性。

    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教育力度,形成高水平人力资本。围绕大连市船舶工业的核心技术,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安心、安身、就业等人才福利制度,留住人才。投资教育体系,鼓励高校自主培养或与国外知名高校和船舶工业企业联合培养大连市船舶工业产业升级的专业人才,形成高水平人力资本。

    培育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强化船舶工业创新过程中的政府支持作用、市场导向作用和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成果的落地率和转化率。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支持大连船舶工业企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建设研发中心,提高对高科技、高附加值船舶的自主设计生产能力。

    紧跟“新基建”浪潮,助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大连市船舶工业骨干企业提高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船舶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率,助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入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潜力。围绕大连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战略,促进船舶工业与旅游、渔业、可再生能源、深海空间和矿物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结合,拓展细分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激发国内市场活力。鼓励大连市船舶工业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实现“抱团出海”,共同开拓海外市场,通过与当地社会、文化、法治良性融合的方式,把大连船舶工业的产品、服务和品牌带进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