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7-10 07:49 的文章

行业研究心法:建立系统认知

和步骤清晰的行业研究方法相比,本文更注重输出行业研究背后的系统认知思维。此外,利用该系统认知,我们能够拥有更深更远的视野。

行业研究心法:建立系统认知

现在有道题摆在面前:

请选择餐饮行业的标杆公司,分析其成功原因。

这句话在嘴里过了两遍后,你打开word,把题目拷贝到文档里,脑袋放空了几秒,然后手指一动,打开搜索引擎,开始搜索“参考答案”。一点点的信息拼凑,几个小时后,一篇字数颇为壮观的行业分析报告出来了。

但是,你真的搞懂这个行业了吗?下一次问题抛过来的时候,你怎么办?

关于行业研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各路牛人都分享过很多诀窍,甚至提供了不少“行业分析模板”,教你如何快速分析一个行业,并给出诸多分析报告的参考资料……

千人千面,我所提到的行业研究,不是应试型地去了解一个行业,输出一份像模像样的分析报告,更重要的是,你通过眼前已掌握的信息,开始懂得哪些东西是你不知道且不能知道的。

之前我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时,他们有从事数据分析、风险模型、质量管控、技术研发等岗位,下意识地会认为没必要做行业研究,既没立竿见影的成效,又不会对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用处。

是这样吗?

实话说,研究一个行业,不管是出于工作需要,还是兴趣所致,研究的过程你一定会发现一些别人不清楚的事情,关注到别人没注意到的趋势,并做出一些关键的判断。

打个比方,早两年多数人都在唱衰拼多多,认为这个模式活不长,结果人家销售额屡创新高,很多人看了拼多多一路高歌猛进的市值,第一反应就是不可思议、叹为观止。而一位深谙行业研究之道的朋友,他会从各个维度分析:二三线下沉市场的盘子有多大、盈利空间如何、企业个体能吃到多少份额、未来可能的趋势又是如何……

也许你会说,免了吧,我不奢求能有那么精准的洞见,我就一平平凡凡的上班族,懂点身边的小八卦就够了。

好,那我们把目光收敛下:

发现了没,今年的猪肉价格翻倍了,你了解原因吗?再比如大米饭,不管经济好坏,人们都不见得多吃或是少吃两碗?为什么深圳的房价居高不下,还有那么多人上赶着接盘?

各种现象层出不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置身其中,有试着了解过这些现象背后的来龙去脉么?

猪肉作为中国人食谱里的硬菜,2018下半年“非洲猪瘟”的爆发影响了近一半的供给端,而居民猪肉的消费需求逐年提升,供不应求,猪肉涨价本质上说的是食品行业的定价策略;

大米作为生活必需品,受国家宏观经济的扰动小,它不像房地产、汽车、资源品类等周期性行业对宏观经济那么敏感;

房地产是一个特殊的、且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行业,会随着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研究它的前提是你得清楚当前的宏观大环境。

你看,无论你是老实搬砖的工薪一族、打算找工作的大学生、还是想赚大钱的创业者,分析一个行业,都能成为你认识这个世界的一扇窗,培养你管中窥豹的敏锐目光。

我在上吴伯凡老师的课时,他提到两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镜式认知和灯式认知。

我们总期盼着有一个镜式的法则,悉数你12345的步骤,你无需劳心费神,一步步照做就好了。而现实中能让你可持续发展的往往都是灯式认知,像灯一样,它只能照亮眼前的一部分,但你不断向前走,就能越来越接近真相。

所以,我也想打个预防针,这篇文的目标不是为了让你在下一次顺顺利利地输出一份像样的行业研究报告,而是帮助你建立一套系统的认知框架,在这个框架里由你来逐步用更多的认知和观点去填充。有了这个框架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去测试、演练、输出、改进,让它成为你看行业、看市场、看公司、看产品的条件反射。

一、先说“行业”

当你下决心要了解一个行业时,你对“行业”二字作何理解?你清楚自己的研究对象隶属哪个行业吗?

2019年5月国家统计局重新修订了《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我把主要的行业类别汇总如下:

行业研究心法:建立系统认知

好,明确好你想研究的行业类别后,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如何定义一个行业。

被评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华菁证券首席分析师白洋老师,曾开过一门课《怎样快速搞懂一家公司》,他提到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行业即“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