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7-07 23:34 的文章

党建引领 科技赋能在化危为机中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

中国航空报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危机肯定会带来风险挑战,但历史一再证明,危中有机是最朴素的辩证法。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史,就是在一个又一个危机应对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要战胜危机困难,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善于辩证思维,努力控危育机、化危为机,就必须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激情,在变局中应变求强,勇开新局。中国航空研究院党委坚决落实党中央要求,按照集团公司党组疫情防控和科技创新两手抓两不误的部署,对标“十三五”目标,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坚持思想不乱、精力不散、工作不断,带领广大干部员工“大灾要大干,开局即决战”,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为抓手,抓统筹、抓预案,抢时间、抢进度,决胜2020,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积极谋划“十四五”新开局。

化危为机,勇开新局,要聚焦“五性”研究,强化科技创新,激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加强“五性”技术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航空科技配装厚积薄发、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疫情期间,作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的大本营,研究院坚持从源头抓起,关注“从0到1”的基础研究,系统谋划“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梳理2035年重大技术和工程方向,凝炼面向2050年的航空领域基础科学问题,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交叉、新兴领域,构建面向未来10~30年的航空科学技术储备和航空战略科技力量,深化论证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从未来航空科技发展需求和当前科研型号和产业化中的共性基础问题出发,组织论证安全航空、数字航空、智能航空等方面重大基础科研项目,深入研究新型装备的作战使用、探索颠覆性航空技术,为航空工业重大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推动“五性”技术研究,全面落实三年行动计划50个重大项目实施方案,构建项目管理机制,“五性”成为了研究院科技创新主线。聚力航空科技创新牵总能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和论证疫情期间不放松不减速,积极聚合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兄弟单位和优势民企等行业内外创新资源,联合攻关。研究院坚持走出去原则,持续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深化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发挥作为重大航空技术领域国家级平台的综合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国际水平的重大航空前沿探索和技术创新活动,持续推进并深化与俄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航空研究院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作为中国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位势功能。

化危为机,勇开新局,要聚焦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点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大灾之年也是改革的倒逼之年,要准确识别机遇、捕捉机遇,加快改革步伐,跑出新时代的“加速度”。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没有改革,创新驱动就不可能全速发动。化危为机,勇开新局,最紧迫的就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研究院着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力度,提高改革的“含金量”。以筹划打造航空工业创新梦工厂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研发模式,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技术验证以及技术向产品转化,着力解决先进技术转化慢、先进技术助推产品升级换代难、产品定型后改进难、技术研究应用导向转化不足、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梦工厂将开辟“五性”技术创新战略的快速响应管道,通过试制工厂实现快速技术响应、快速工业实现和快速平台搭建,打造领先创新力。

研究院聚焦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健全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机制。实施简政放权,推进研究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把体制优势转化为科研工作的成果和治理效能。积极构建协同攻关机制,依托航空基金,促进集团内部企业、院所与高校及外部科研院所等其他科研机构合作互动,形成技术“漏斗型”开放创新机制,突破科技创新能力瓶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分配体系与当期发展质量及创新驱动发展指标联动起来,更要与集团战略承接衔接起来,真正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升能降,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进一步为科技创新“松绑”。充分利用国家和集团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项目的知识产权规划,从源头提升专利、成果等创新成果的可转化性,加大存量创新成果的推介力度,在航空科技供给侧发力。

化危为机,勇开新局,要坚持多措并举,搭建事业平台,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