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联动模式创新提升中药材质量保障 推动中医
7月2日,四家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与河北省中药质量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发布科研联动联合行动方案,旨在以创新模式整合中药材科研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协作攻关,对我国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新形势下,中医药联动的“政、产、学、研”,如何抢抓机遇,团结协作,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切实推动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医药行业面临的共同考验。由安国市人民政府、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天士力控股集团共同组建的河北省中药质量研究院,联合四家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推动联合科研创新,体现了以“政产学研”机制创新引领行业技术升级的前瞻视野。
提升中药质量和促进产业发展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抗疫经验还被传播到许多国家,在更大范围持续发挥作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把中医药融入到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当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党中央和各地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并发布指导意见,提升中药质量和促进产业发展是一项重要内容。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狠抓中药质量提升,努力打造“冀药”品牌。将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推进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到2022年,基本建立全省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价制度;提升安国中药都综合竞争力,在安国建立中医药研究院,推进安国数字中药都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中药材集散地。
当前,中药材质量保证仍存在一系列难题,例如道地药材异地种植、掺假、农残超标等质量问题,使中药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成为阻碍中医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提升中药材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健全中药材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和产业诚信体系,提高系统创新能力与科技转化效率。
科研创新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药材好,药才好”,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应以控制和评价中药材质量为基础和前提,科研创新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中医药产业发展对中药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如何做好药,需要更多的科研成果支撑和实际经验积累。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地方政府为保障,共同形成合力,力争实现从源头和全链条的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品质。
科研联动行动方案提出,加强科研创新力度,积极发挥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鉴定与安全性检测评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这四个重点实验室各自在优良品种选育及标准研究、生态种植与初加工、检验检测技术创新、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科研优势,今后3-5年,将联合推动中药材种子种源、种植、初加工和饮片炮制、仓储、检验检测等系列关键技术创新与标准全面升级,健全标准体系,接轨国际,引导行业自律,助力安国成为全国中药材行业标杆,加速形成标准化、法制化的行业生态环境。
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刘张林表示,本次联合科研创新围绕影响中药质量的种植、加工炮制、仓储等各环节,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与标准建立等工作,必将在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规范加工、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中药材品质全面升级。
科研联动行动方案提出,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做到大宗药材来源可追、过程可溯、质量可查、责任可究;逐步完善标准体系并使之成为行业的标准、监督的抓手、执法的依据,推动10个进出口中药材大品种形成国际互认的标准,建立中药材国家互认体系,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科研联动创新模式带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