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乳业占据行业并购式发展先机“三新”战略效
今年四月,一瓶“可以嚼”的益生菌酸奶出现在市场上,并很快风靡消费者。
这款喝着有趣、又能够在疫情期间协助人体进一步激活免疫力的酸奶,出自新乳业之手。
从2002年正式涉足乳制品行业至今,新乳业进行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并购。
有意思的是,与很多企业常常会出现“并购后遗症”不同,十八年间,新乳业的经营业绩稳步攀升,且近年来,资产负债率在行业主要企业普遍呈现上升态势的情况下,实现了稳中有降。
实际上,新乳业并不回避自己“1+N”式外延发展的思路。
正如公司董事长席刚所表示的,如果并购来的标的,最终能够形成良好的经营状况,带来稳定的现金流,那么适度的杠杆扩张,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助推企业健康且高速的发展。
负债率逆势下降,
占据行业并购式发展先机
新乳业(002946.SZ)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年前,彼时,新希望正式进军乳制品行业,而方式正是并购。
2002年开始后的数年间,新希望将四川华西、安徽白帝乳业、河北天香乳业、杭州双峰乳业、青岛琴牌乳业、云南蝶泉乳业等十余家地方乳企收归旗下,构成了自己最初的班底,并于2006年正式成立了新希望乳业控股。
2015年,新乳业第二轮布局落子展开,一举拿下苏州双喜乳业、湖南南山乳业、西昌三牧乳业三家知名企业;2019年,认购近10%的现代牧业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不久后,又启动了对福州澳牛乳业的收购;2020年5月,在新冠疫情尚未结束,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新乳业逆势并购了西北区域龙头乳企寰美乳业,将版图延伸至西北市场的同时,也正式补齐了自己全国化的地图。
频频出手并购,投资者最关心的无疑是资产负债率。毕竟,纵观国内外资本史,因“并购后遗症”走向衰落甚至消亡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财报显示,2014年至2019年,新乳业负债率分别为83.85%、66.09%、76.01%、70.1%、63.64%、61.66%,基本呈现稳步降低趋势,即便出现短暂的峰值,也能很快消化。
对比来看,相同期间内,无论是行业龙头伊利股份,还是规模相近的区域龙头三元股份、光明乳业,负债率虽然略低,但基本呈现震荡攀升的态势。
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并购发展已经成为主流乳品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式。而十八年并购路,新乳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企业整合、投后管理等经验。
映射到财务数据上,过去六年,公司营业收入从35.32亿元上涨至56.75亿元,增长超六成;净利润更是从0.13亿元,攀升至2.037亿元。总资产周转次数、存货周转天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关键性指标也都处于向好状态。
在价值投资者眼中,此类基本面健康、盈利能力稳步攀升、业务活力不断释放的企业,无疑会更受青睐。
产业链扩张+坚守“消费者价值”
为何新乳业的并购之路相对顺利,并购来的资产也都能很快融合、激活呢?
一方面是走产业链扩张之路,做自己最熟悉、擅长的领域。
新乳业并购、投资的对象,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各地知名区域性乳企,二是上下游产业链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奶源基地等。
“横纵兼顾”的并购模式,后者不必多说,前者带来的并购经验,有着较大的可复制性和可积累性,在对一家家企业的兼并过程中,无论是投前考察还是投后管理,都可以不断总结摸索经验,边际效应显著。
对于自己的并购逻辑,新乳业也提出了“1+N”的概念。即以一家母公司、统一管理运营体系为改革创新核心主动力,为全国N个传统区域型赋能,并协同前进。这种联合体模式,能够将新乳业收购的各地企业统筹规划、“并指成拳”,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是坚守消费者价值。
对乳业来说,无论外延式并购,还是内生式扩张,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管理松懈导致质量出现状况,通常情况下,前者往往更加难以把控。
而新乳业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十分严格,例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在行业监管升级、社会公众认知成熟之前,公司就一直很重视质量问题,事件发生后,新乳业十多家工厂,没有任何一家出现状况。
为消费者着想的另一重表现,是不盲从,而是与消费者共同进步。比如新乳业董事、“首席体验官”刘畅始终强调的“减盐和减糖”之路,不仅是新乳业“三新”战略中“新潮”的重要体现,更是对消费者健康的关心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