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5-26 05:20 的文章

应对疫情冲击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应对疫情冲击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每经特约评论员 石英华

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根据5月22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应对疫情冲击,今年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财政赤字率提到3.6%以上,较上年赤字率目标提高0.8个百分点以上,财政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发挥好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中的关键作用非常必要。

疫情冲击宏观经济 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

疫情冲击带来两大方面影响:一是全球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外部风险加剧;二是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全球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截至北京时间5月22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已突破500万例,累计死亡超过33万例。欧美国家的病例增速在见顶后仍处于平台期,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病例增速仍在爬坡。

在笔者看来,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将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

世界贸易组织4月8日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降幅将在13%~32%,全球经济增速将在-2.5%至-8.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4月14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萎缩为-3%,衰退程度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全球经济衰退。预计2020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将萎缩为-6.1%。

汇丰控股5月12日预计2020年全球GDP将萎缩4.8%。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7.1%和-1.7%。

另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ESA)5月13日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3.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0%和-0.7%。

当前,疫情外部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防止疫情反弹的复杂性也在增加,疫情影响可能长期化。疫情冲击下,供给和需求收缩,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下降1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同期实际下降3.9%、12.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

好在4月份,随着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经济社会秩序进一步恢复,工业生产同比增速由降转增,多数行业、产品和地区增速由负转正。

不过受海外疫情冲击,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二季度或大幅负增长,会进一步拖累我国外需,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出口将面临很大压力。经济下行周期叠加疫情影响,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

对冲疫情影响 财政政策加大力度

应对疫情冲击,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加大重点领域支出、重大项目建设的保障支持力度,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经济下行,减税降费力度加大,基本民生支出刚性增长,使收支矛盾尖锐,今年的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

同时,更加注重政策提质,坚持零基预算理念,打破一些领域支出固化僵化现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各级政府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中央本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盘活各类结余、沉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强化绩效结果应用。政策既保持力度又考虑可持续性,在对冲公共风险的同时控制财政风险。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受疫情冲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国家通过减税降费的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相结合,加大减税降费力度。2019年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6万亿元,超出年初预定减税降费规模3600多亿元。预计2020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制度性安排包括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阶段性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这些今年年初为抗击疫情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此外,财政政策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发力,支持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融资成本、租金成本等,促进企业发展和盈利能力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