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前秘书长:贫困国家面临新冠疫情挑战
当前,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正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抗疫情的传播,新冠肺炎病毒仍野火一般在全球蔓延。中国率先打败新冠病毒,进入战疫的新阶段。然而,疫情在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扩散令人十分担忧。援助最脆弱国家抗击新冠疫情是人类战胜新冠病毒的必要前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如果不帮助最脆弱的国家遏制疫情,病毒将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无法阻止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古特雷斯的呼吁很有道理:即使中国和拥有强大公共卫生资源的国家疫情结束了,病毒会从地球村最薄弱的环节寻找突破口,按下葫芦浮起瓢。因此,保护和支援最贫穷国家符合各方利益。
守望相助 共抗疫情
4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通过巨灾遏制和救济信托基金,提供约5亿美元的赠款,对25个成员国实行债务减免。4月14日,七国集团表示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决定。4月15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视频会议达成共识,同意相关国家自5月1日起暂停债务偿还,并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中国一贯积极支持贫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二十国集团为贫困国家缓解债务负担。世界银行准备在未来15个月提供1600亿美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措施。
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也向贫困国家伸出援手,帮助其对抗新冠疫情。伊斯兰开发银行3月16日设立战略准备与应对特别基金,资金总规模7.3亿美元,用于帮助伊斯兰开发银行成员国对冲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危机,资助抗疫科研,购置医疗设备。4月4日,伊斯兰开发银行理事会决定提供23亿美元,帮助成员国预防、控制、消除新冠疫情,支持疫情结束复工复产。
3月18日,亚洲开发银行宣布提供65亿美元一揽子初步应对资金,设法满足其发展中成员体应对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迫切需求。4月13日,亚行决定扩大对其成员国抗疫扶持基金的规模,从此前宣布的65亿美元增加到2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行长浅川雅嗣表示:“这次的大流行很可能引发亚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发展成果的倒退,逆转减贫进程,使经济体陷入衰退”。
黑暗越浓 光明越近
东方哲学认为,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中国已进入疫情防控的新阶段,主要任务是避免疫情再次暴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中国近期新增病例总数不高,绝大多数是输入型病例。可以预见,中国分阶段逐步取消居家抗疫要求的做法也会给各国以启发,就像当初中国率先正面遭遇新冠病毒并成功遏制其传播的经验一样。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对79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在疫情暴发初期提供的战疫援助铭记在心。从疫情暴发的第一天起,中方就对国际社会、世界卫生组织高度开放,积极推动抗疫合作,向世界各国,尤其是最贫困国家,提供抗疫和减贫援助。这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的回馈,更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中国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控制住新冠疫情,避免了感染者大量死亡的灾难性后果。中方认为,在各国相互高度依存的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战胜病毒并不是庆祝的理由。要在全球范围内彻底消除新冠病毒的威胁,必须在相互信任、相互扶持和相互支援的前提下采取有序的集体行动。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攻城拔寨,抗疫斗争也如火如荼。这场斗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已经拉开帷幕的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正在积极探索,力图打赢抗击疫情和发展经济两场仗。
亚洲经济火车头速度放缓但未停止
亚洲开发银行4月3日发布的《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预测,受新冠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为2.2%,较2019年9月亚行预测的5.2%下降3.3个百分点。亚行同时认为,如果疫情结束,各项经济活动恢复正常,2021年亚太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回升至6.2%。2020年,贫穷国家最集中的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速将下滑至4.1%,2021年回升至6%。世界银行预测,南亚经济或将触及40年来的最低点。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2020年地域经济预测更正报告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预计南亚地区2020年经济增长前景将从半年前估计的6.3%放慢至1.8-2.8%。增速放缓的原因有:游客人数骤降,生产链关停,服装需求下滑,消费者与投资者情绪剧烈波动,国际资本加速逃离,资金流入困难。除国际形势恶化,多数国家“自我孤立”也会导致本国经济大面积停滞。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南亚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2019年实现增长6.9%。南亚政治稳定,消费水平高,各国的经济改革和基础设施改造显著扩大了出口规模,吸引了大量外资。过去十年间,南亚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卫生和教育水平大幅提升,贫困率明显降低。上世纪90年代南亚两亿多人摆脱极端贫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0岁,达到70岁。然而,2015年以来,南亚每日生活费低于1.9美元的人口仍有2.16亿,占全球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复合型贫困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