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1-25 22:27 的文章

焦点科普作家卓克:如何让家人远离谣言?

  大年三十下午两点半,得到App联合深圳卫视和爱奇艺打造的《2020知识春晚》节目如约而至。10小时超长直播,54位嘉宾轮番登场,进行了有趣有料的知识分享。

  大年三十下午两点半,得到App联合深圳卫视和爱奇艺打造的《2020知识春晚》节目如约而至。10小时超长直播,54位嘉宾轮番登场,进行

10小时超长直播,54位嘉宾轮番登场,进行了有趣有料的知识分享。
  知识春晚上,有一个话题是“更舒心”。很多人生活中,都有一个小烦恼:在微信的家人群,总有些亲戚常常分享文章,这些内容你一看就是谣言,但是碍着面子不好明说。那该怎么正确辟谣呢?
  著名科普作家、‘得到’作者卓克老师,就来告诉你正确方法。
  1
  说到辟谣,你肯定都看过这样的文章,海鲜和西红柿不能一起吃,老打手机容易得癌症,这种明白人一听就是谣言,可是要想辟谣那可太难了。
  我是一个专业的科普人,我连我父母都很难说服。给公众科普的方法对他们完全不管用,他们根本不拿我当这方面的专家。
  比如之前有这么篇抹黑小龙虾的文章说,小龙虾是侵华日军当年的一种基因改造过的生化武器,吃了对身体有害。我妈呢,就把文章发给我。我一看,这谣我本人就辟过啊。
  大致逻辑是这样,人类最早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是在1953年,但日军1945年就撤退了。你想,日军投降了8年后,DNA才被发现,他们连DNA是什么都不知道,哪谈得上基因改造呢?按说这辟的很到位吧。
  你猜最后怎么样?完全没用,而且反过来教育了我一顿:你怎么还能给侵略者做辩护呢?还有,你这什么DNA、旋转,以防万一,以后还是别吃了!多吃西红柿,那个防癌。
  哎呀,我就感觉挺受挫的,我一个做科普的,连自己的父母都科普不到,之后我想了想,发现不是出在论证内容上,而是沟通上。我估计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问题。
  今天晚上,我跟大家分享两个沟通的小窍门,让所有的父母都远离谣言。
  2
  第一招:不看广告看疗效。
  什么意思呢?就是直接说最简单的结论,然后让父母亲身体验一下。
  因为有些原理要解释起来就是比较麻烦。比如拿晕车来说,我平时讲科学,就是这么讲,我给你表演一下:
  第一,咱们人类的耳朵里,前庭中的半规管负责给大脑提供方位信号;
  第二,当人坐在汽车里,从视觉来的方位信号和刚刚那个信号不匹配;
  第三,我还得给你解释,如果这两个信号不匹配,就会作用于消化系统,你就会想吐。
  你听,专业吧,但也确实够复杂的,一个人假如正晕车呢,我再把这套详详细细说给他,那他估计又吐一次。
  那我们应该怎么讲呢?直接说结论:怎么防晕车啊?只要一上车就闭眼,既不看窗外也不看手机,下车再睁眼,就能防晕车。
  他们要是不信呢,你就让他们试一试,他们一试发现:哎,这回真没晕车!那今后你再说什么,他们不就更相信了吗?
  过年了,好多人都要出门,你也可以把这个方法分享给亲朋好友。
  3
  第二招:偷天换日。
  偷什么换什么?你想,父母发那些文章给你,还不是为了你好嘛。如果你简单粗暴地对他们说“都是垃圾,别发了”,就算那真是谣言,父母也难接受。
  你得这么说,先认可他们:“妈,我看了您发的文章,我再忙也会记得多吃西红柿的。我这有几个不错的健康公众号,您把手机给我,我帮您关注上,今后您多看这些。”
  然后“偷天换日”:你把手机接过来,把“谣言过滤器”,给添加关注,这可是微信官方的,然后再悄悄的把他们已经关注的谣言号取消关注。这就叫偷天换日。
  辟谣之所以那么难,体现在两方面,逻辑上和态度上。谣言的逻辑都很简单,简单一句话谣言就流传出去了。想辟谣那就费劲了,科学原理上它就比较难,所以辟谣的逻辑很难改进,而我们能改进的是辟谣的态度上。
  比如,您看我这头发,我妈让我用生姜抹头皮,说能生发,我抹不抹?我嘴上肯定说抹,但实际我用的是米诺地尔和非那雄胺,等什么时候我长出浓密的头发了,她看了多舒心,我再告诉他我抹的什么吃的什么,她的知识也更新了。
  如果以上技巧你都学会了,那家里人从这个春节起就真的远离谣言了。
  我是卓克,一个专业的科普人,祝你鼠年更舒心。

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