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2-31 00:39 的文章

专家论道:寻找长三角“十四五”规划中科学与产业的交叉点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联合主办的“科创时代,洞见未来——长三角‘十四五’规划中科技与产业创新研讨会”在合肥举行。

“智能化将是人类社会下一个技术形态的标志。”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查正军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在若干个单点问题解决上取得了成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类脑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从单点向通用方向发展的前沿性、颠覆性途径,是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信息化向智能化跨越、有效促进中国智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江俊提出新材料的发展意味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传统的材料开发没有数据支持,只能通过“猜测—尝试—错误—再猜测” 的反复循环实验进行。在他看来,构建材料数据库对“基础数据收集—量子化学模拟—人工智能分析—新材料设计—器件制备”的新材料开发新范式全流程至关重要。

“大科学装置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需求和前沿科技研究的‘旗舰’,是凝聚多学科多领域科学家同时工作的大科学平台,是‘科学界的互联网’。”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李良彬认为,大科学装置作为新型科创与产业融合的研究平台,在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链条上的作用不可替代。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教授张文禄认为,数字化时代的高性能计算无处不在,这种先进计算赋能先进生产力。高性能计算、边缘计算、AI 、分子影像为代表的新兴前沿科技将是云端智造和工业仿真的核心领域,而智能制造离不开行业先进的软硬件计算技术和优异的加速性能。芯片是高性能计算的基础,目前我国“缺芯少魄”的现状既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挑战所在,也是机遇所在。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苑震生认为,无条件安全的量子通信手段、量子计算与模拟、量子精密测量是目前量子信息领域的热点方向;光量子计算、量子比特计算、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精密测量等则是前沿方向,它们将迎来基础物理学发展和应用科学发展的百年新变局。

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辉认为,医疗健康行业处于新一轮的变革中,数据将重塑人类对医疗健康的认知,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完整的院内疾病诊疗,将是“十四五”科技重构健康产业的重点,也是助力国家健康2030战略的突破口。

中国电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敏认为,未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消防、万物互联安全等领域发展都离不开大数据。要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就要进行“重构数据、设计数据、用‘机器智慧’代替人”的尝试,打破数据“藩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陈晓剑教授认为未来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有三大趋势:科学与技术越来越难以分开,某个领域或方向的科技突破往往推动了其他领域和社会的深刻变化,科学研究的范式正在发生重要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