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2-25 17:53 的文章

宜都市构建基层治理体系观察

宜都市构建基层治理体系观察

  日前,宜都市陆城街道锦江社区开展睦邻宴活动,近百户居民端出拿手好菜与邻居们分享。三峡日报通讯员 阳冯保 摄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蔡钧庭 邓明明 周燕琼 通讯员 张发智 朱灿义

  郡县治,天下安。初冬时节,记者走进长江、清江交汇处的宜都市,进小区,赴农村,访乡贤,深刻感受宜都市推进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所带来的深刻巨变,为“中国之治”的基层之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宜都经验”。

  “三治融合”润两江。如今的宜都,法治思维渐入人心,道德风尚逐步形成,自治活力得到释放。为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百强县市”、全省“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唯一试点县市的一块块金字招牌不断增添新的色彩!

  治理之痛的“宜都思考”

  毁绿种菜、垃圾乱丢,小区环境脏乱差;居民停车难、小区盗窃事件频发,居民物业关系紧张;

  讲排场、搞攀比,“人情风”愈刮愈烈;封建迷信、邻里纠纷、赌博打牌、小偷小摸时有发生……

  2016年初,杨超上任陆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陆城作为宜都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道版图面积58.9平方公里,辖9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10万人。

  杨超介绍,这一年,多个小区先后发生了物业公司和居民的矛盾纠纷,甚至集体堵住小区大门,不仅给百姓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而且为了矛盾调处、秩序维护、信访接待,一年光支出盒饭费用就超过10万元。

  无独有偶,在枝城镇龙王台村,村党总支书记康芹华告诉记者:去年,一村民违背村规民约过喜事放鞭,按照规定被罚款200元,结果收取的罚款因村委会没有执法权不能入账,只得将罚款退还给当事人,“你说尴不尴尬!”

  5年前,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是一个穷村、乱村。这里垃圾遍地、路不通、水不净、电不稳,村集体负债13万元。满怀怨气的村民把“村民委员会”的牌子摘下扛到镇政府告状。

  陆城街道尾笔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明确只准操办婚事、新生儿出生、丧事,并对办理程序进行了规范。而村民吴先华却反对:“我是从枝江搬过来的,人情人情,就是人之常情,我掏自己的腰包赶人情,凭什么要别人管?”

  在宜都采访的日子里,宜都的镇村干部回忆当时的基层治理堪称新时期“天下第一难”。基层社会治理难在哪里?难在群众思想多元不“听话”,难在干部服务不到位,难在治理体系不健全……致使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敢问路在何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变折射着国家治理理念的提升。破解治理之难,既是对干部治理水平的检阅,也是回应群众诉求的责任,更是社会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使命所在。

  2015年底,宜都立足全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样本区这一目标定位,首次提出“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在各区域各行业因地制宜,探索与行业区域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2019年,宜都市抓住全省首个“双基强化、三治融合”试点机遇,选取陆城街道、枝城镇、聂家河镇、五眼泉镇、王家畈镇等5个乡镇(街道),先行开展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宜都市基层治理寻求突破口,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供复制推广的样板。

  党建引领的“宜都路径”

  “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是“三治融合”的顶层设计。宜都利用全国农村网格化管理发源地的优势,走出了一条“支部建立在网格上,需求满足在网格内,素质提升在网格里,平安实现在网格中”的新路子。

  站在宜都市网格监管中心大屏前,宜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白华介绍说,宜都将全市划分为998个基本网格,统一制作1:2000村电子地图,实现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要素网格全覆盖。“998个网格覆盖全市155个村(社区),以网格为基础,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