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2-17 12:20 的文章

宁波教育:聚焦为民服务 破解民生难题

  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记者 章萍 徐叶 马亭亭 竺佳)近年来,宁波市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实施强有力的惠民措施,努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宁波市教育局以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弹性上学

  破解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

  小学生睡眠不足,是家长经常反映的一个问题。早在2012年,宁波市便试水小学上学时间改革,在全省最早推出了弹性上学制度。这一年,实行该方式上学的学校就有将近50所,均为城区小学。

  2017年9月,鄞州区教育局出台专门文件,规定辖区内中小学生的上下学时间,这让“多睡一会儿”的制度延展到了初中。

  2018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发文,要求全省小学借鉴宁波等地推迟上学的做法,以确保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这就意味着,最早实行弹性上学的宁波,成为浙江样本。

  宁波目前仅在中心城区的小学低段实施弹性上学制。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因地因校因时实施,不搞‘一刀切’。如果要全面实施,慎重考虑地区、学段等方面的差异性。”

鄞州区潘火街道东南小学动手课程

  475所小学校内托管

  家长不再愁“三点半”

  下午4点左右,放学铃声响起,镇海区中心学校的孩子从教室里鱼贯而出。一群孩子走出校门,相继被家长接走;另一群孩子则飞向不同的教室,准备参加各自的校内托管班。老师点名后,孩子们安静地做作业,或看课外书,老师时不时纠正孩子坐姿,轻声解答个别孩子提问。

  这是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班上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日常一幕。据悉,宁波目前共有475所小学实施校内托管服务工作,20余万名学生和家庭受益。

  不只是镇海区,今年新学年开始,宁波全市范围有托管刚性需求学生的小学,都开展了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这是解决“放学早、接送难”、办好为民服务的“关键小事”的政府民生实事。

  目前,宁波正逐步形成校内托管服务和社会化课后服务两类服务模式相互补充、协调推进的格局,不断打造符合学校特色、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的立体化课后服务体系。

  其实宁波在解决“三点半”难题上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鄞州区就建立起了全国第一所“四点钟学校”,开全国之先河。

  多年来,宁波一直在探索,也给全省甚至是全国同类学校提供了可参考的模板。今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将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列入今年全市“三服务”项目。同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四点钟学校”等社会化课后服务。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宁波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还把宁波经验推广到对口援疆支教地库车,库车县阳明小学结合新疆本地实际,“嫁接”宁波“四点钟学校”社会化课后服务,推出“七点钟乐园”,受到当地学生家长的热捧。

  宁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让更多优秀教师安心从教

  周四的傍晚,宁波海曙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宁波市名师黄海晔踏上从宁波市区前往象山的车,第二天一大早,她来到农村学校定塘小学为象山和宁海的学员们进行蹲点培训。课堂上,学员奚宗泽正在进行《写信》的上课和说课,黄海晔一边听台上学员讲课,一边观察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并不时地做记录,在课后为学员的课程进行点评和指导。

  这是“名师骨干带徒”活动的一幕,也是宁波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象山县鹤浦小学是一所地处海岛的农村学校,地理位置偏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外出参加培训非常不便,名师培训更是少之又少。2017年,学校的青年教师奚宗泽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培养对象,成了黄海晔的结对“徒弟”。

  聆听特级名师和学科骨干教师的讲座、课堂,参与课例研究、论坛、说课、试讲,参与教育网络直播研讨,在导师指导下作三年规划……这两三年来,奚宗泽的专业技能飞速成长,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成长为象山县农村小学语文名师,今年还评上副高职称。